正文 第12章 嬰幼兒急重病診治與預防(2 / 3)

知識導讀

一旦發病,應及時去醫院隔離治療,並報告衛生防疫站,做好疫點消毒,密切接觸者醫學觀察20天,對未服過疫苗或服疫苗不全者應立即補服。

TIPS:預防脊髓灰質炎

脊髓灰質炎的預防

[控製傳染源]對病人和疑似病人,應及時隔離,並報告疫情。對確診病人,自發病之日隔離40天。最初一周還應同時強調呼吸道和消化道隔離。對密切接觸的易感者進行醫學觀察40天。

[切斷傳播途徑]加強飲食、水源管理和環境衛生。病人的排泄物和嘔吐物需加濃石灰水、漂白粉或5%來蘇兒消毒2小時,再排入一般下水道。病人用過的食具、玩具、床單等應煮沸消毒15分鍾,不能煮沸的物品可在陽光下暴曬2小時。

保護易感者

[自動免疫]按計劃普遍服用脊髓灰質炎減毒活疫苗,以提高人群的免疫力。95%以上的接種者可產生長期免疫,並可在腸道內產生特異性抗體sIgA。

我國從1960年開始自製脊髓灰質炎減毒活疫苗,一種是三型單價糖丸,另一種是混合多價糖丸,為Ⅰ、Ⅱ、Ⅲ型混合物。目前普遍采用後一類型疫苗,此型疫苗可在零下20℃保存2年,4~8℃保存5個月。一般首次免疫應在嬰兒2月時開始,連服3次,間隔4~6周,4歲時再加強免疫一次。

注意:服糖丸後2小時內不能喝過熱開水或飲料,也不能喂奶,以免影響疫苗的效果。極少數小兒服用後可發生疫苗相關性麻痹性脊髓灰質炎。

[被動免疫]對於與病人密切接觸者,應連續觀察20天,沒有服過疫苗者可注射丙種球蛋白0.3~0.5ml/kg。

流行性出血熱

流行性出血熱又稱腎綜合征出血熱,是由流行性出血熱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流行廣,病情危急,病死率高,危害極大。

流行性出血熱二三事

流行性出血熱是春季最容易傳播的一種人鼠共患的病毒性傳染病。該病常發生在3~6月份,在農村及城鎮都有發病,多途徑傳播,病情複雜,易誤診誤治,是國家重點防治的傳染病之一。

病症觀察

流行性出血熱的前期症狀表現為

(1)發病急,病初頭痛、全身乏力、食欲不振、惡心、腹瀉、腹痛等非特異性表現。非特異性是指這些表現並非本病所特有,也可見於其他病因時。

(2)發熱:發熱是本病患者必有的表現,多為高熱,多數為弛張熱(24小時體溫波動2℃以上)或稽留熱,少數為不規則熱型。發熱持續時間,短者3天,長者10天左右,在高熱時可見畏寒或驚厥。

(3)“三紅”表現:患者麵色如酒醉樣,頸部及肩、胸部皮膚潮紅,稱為“三紅”現象,係皮膚充血表現。同時可見出血現象,皮膚黏膜見針尖大小出血點,有時呈索條狀排列,重則呈紫癜樣溢血,見於腋窩下、胸前、背、頸、上肢、口腔軟胯、眼結膜等處。

專家方案

流行性出血熱的治療原則

[發熱期治療]臥床休息,抗病毒,調整免疫功能;減輕病毒血症與血管損害;補充消耗的體液,預防休克,保護腎功能。

[低血壓休克期治療]抗休克分秒必爭,盡快穩定血壓,減輕腎缺血,保護心、腦等主要髒器功能,預防多係統髒器衰竭。

[少尿期治療]主要是防治腎衰及其並發症,重點應針對少尿型腎衰及其移行階段的治療。嚴格限製入量,穩定內環境。全身支援療法、促進腎功能恢複。加強排泄,改善尿毒症狀,積極防治並發症。

[多尿期治療]加強營養,遞增高蛋白與高能量飲食,注意電解質平衡,防止繼發性休克與低血鈉、低血鉀。

[恢複期治療]繼續加強營養,檢測尿常規和比重以及其他血、尿生化指標,及時評價腎功能,並用補腎中藥治療。

知識導讀

流行性出血熱一般在春夏季較易發病,3~5月居多,主要與老鼠活動頻繁有關。滅鼠與接種疫苗相結合是主要預防措施,住在流動人口聚集地,如建築工地、集貿市場等地的高危人群可接種疫苗。許多人喜歡在辦公室裏存放零食,打開的零食易引老鼠,也要當心。

TIPS:預防流行性出血熱

目前認為流行性出血熱的傳播途徑主要有以下幾種:呼吸道:含出血熱病毒的鼠排泄物汙染塵埃後形成的氣溶膠顆粒經呼吸道感染;消化道:進食含出血熱病毒的鼠排泄物汙染的食物、水,經口腔黏膜及胃腸黏膜感染;接觸傳播:被鼠咬傷、鼠類排泄物、分泌物直接與破損的皮膚、黏膜接觸;母嬰傳播:孕婦患病後可經胎盤感染胎兒。可以看出流行性出血熱的主要傳染源是老鼠。

因此,預防的主要措施是接種疫苗,這是預防流行性出血熱最有效、最科學、最經濟的手段。

還有,滅鼠、防鼠是預防出血熱的根本措施。每年至少應在春季疫情高峰期前和秋季高峰期前舉行大規模滅鼠。

其他措施:搞好環境衛生和室內衛生,清除垃圾,消滅老鼠的棲息場所;做好食品保管工作,嚴防鼠類汙染食物;做好個人防護,切忌玩鼠,被打死的老鼠要燒掉或埋掉;不要在野外草地睡覺。

小兒白喉

白喉是由白喉杆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病變主要有白喉杆菌產生的外毒素引起,其特征為咽、喉及其他部位的黏膜炎症,並有灰白色的假膜形成。另外白喉外毒素可引起全身中毒症狀、部分病兒可並發中毒性心肌炎或周圍神經炎。

小兒白喉二三事

本病傳染他人的來源是病人及帶有白喉杆菌而表麵上沒有病的所謂帶菌者。病菌主要存在於上呼吸道,所以是通過口腔的飛沫傳給別人。還可以通過帶有病菌的手、玩具、學習用品、食具、手帕、甚至塵埃傳染,牛奶中有病菌時,可通過飲用汙染的牛奶而發生暴發流行。

病症觀察

白喉可分為咽白喉、鼻白喉、喉白喉和其他部位白喉,咽白喉占大多數。病兒有輕到中度發熱,小兒不願進食,不活潑,較大嬰幼兒訴咽部疼痛、頭痛、全身不適、厭食等,檢查時可發現小兒咽部有假膜形成,不易擦掉,重症局部病灶擴大,假膜可發展到鼻咽部,還可發展到喉頭、氣管、支氣管,甚至肺部,造成呼吸道梗阻,而引起窒息死亡。

另外大量外毒素進入血液,傳遍全身,引起心髒、神經纖維病變。心髒病變為引起心肌炎,早期心律不齊,晚期心跳減慢,脈搏減弱,心律不規則,甚至心衰。神經係統病變有軟齶癱瘓時說話不清,流質飲食可由鼻孔外流,睫狀肌癱瘓時小兒視物不清,如果出現膈肌或肋間肌癱瘓時,小兒可出現呼吸衰竭。

專家方案

小兒白喉的治療

(1)白喉抗毒素應盡早給予足量,以中和局部和血液中的遊離毒素。已和組織結合的毒素無效,高度可疑者也按白喉治療。輕型患兒2~4萬肌肉注射、重症患兒6~8萬肌肉注射。咽白喉伴嚴重中毒症狀者10萬U/d肌肉注射。重症治療較晚的患兒用半量(5萬)靜脈慢速滴注,50~300U/min,餘半量肌肉注射。注前先做皮試,皮試陽性者用脫敏療法注射,先用1/10稀釋液,第1次注射0.2ml,20min後無反應用倍量注射1次,3次以上無反應即全量肌肉注射。

(2)抗生素首選青黴素,對各型白喉均有效,劑量為80~160萬U/d,肌肉注射,療程為7~10天,青黴素過敏者可用紅黴素40~50mg/d,分4次口服,療程同上。抗菌治療持續至白喉菌培養3次陰性方可停藥。

(3)治療並發症有心肌炎者按心肌炎處理,喉梗阻嚴重者及早做氣管切開,去除假膜防止窒息,可適當應用激素。假膜不易取出者可滴入胰蛋白酶或糜蛋白酶以溶解假膜。

(4)一般治療給予高能量流質及半流質飲食,出現軟齶及咽麻痹時可給予鼻飼及輸液維持水電平衡。大量注射維生素B 1、維生素B 12,有肋間肌、膈肌麻痹者及時應用人工呼吸機。臥床休息2~6周視病情輕重而異。加強護理避免並發肺炎。

知識導讀

白喉根據假膜形成部位分為咽白喉、鼻白喉、喉白喉和其他部位白喉,咽白喉占大多數。病兒有輕到中度發熱,小兒不願進食,不活潑,較大嬰幼兒訴咽部疼痛、頭痛、全身不適、厭食等,檢查時可發現小兒咽部有假膜形成,不易擦掉,重症局部病灶擴大,假膜可發展到鼻咽部,還可發展到喉頭、氣管、支氣管,甚至肺部,造成呼吸道梗阻,而引起窒息死亡。

TIPS:預防小兒白喉

初生嬰兒有來自母體的免疫力,此免疫力可維持3~6個月,所以6個月內嬰兒得白喉者少。現已有預防針,學齡前嬰幼兒得病者少了,得病的可能性大。

本病在秋冬季發病者多,因天氣寒冷,在室內活動多,空氣不流通,空氣中病菌的密度大,人與人間的接觸也密切,冬季小兒易感冒,上呼吸道的抵抗力也差,為病菌的侵入創造了條件。預防小兒白喉應注意以下兩點:

(1)隔離患兒至連續2次白喉菌培養陰性。接觸者隔離7天,隔日培養1次及觀察變化。

(2)預防接種白、百、破三聯菌苗,實行計劃免疫。

小兒猩紅熱

猩紅熱是乙型溶血性鏈球菌引起的一種急性細菌性傳染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多見於冬春季節,並以2~15歲嬰幼兒發病率最高。

小兒猩紅熱二三事

猩紅熱的病情比較嚴重,並發症較多,容易並發中耳炎、乳突炎、鼻竇炎、頸及頜下淋巴結炎、肺炎、急性腎炎、心肌炎、風濕熱等,重症患者治療不及時能導致死亡。

病症觀察

病菌首先在侵入部位引起局部化膿性炎症,引起化膿性咽炎、扁桃體炎或淋巴結炎。病菌及其毒素可隨血液循環、周遊全身,造成多係統損害,因此,猩紅熱時,既有局部表現,也有全身症狀。

[皮疹特點]患兒發熱,高度不一樣,輕者低熱,一般為38~39℃,重症可超過39℃,在出現發熱後24小時內出現皮疹,最初見於頸部、腋下及腹股溝部,在24小時內遍及全身。皮疹呈彌漫性紅色小點,似寒冷時引起的“雞皮疙瘩”,用手撫摸時有沙紙感,用手指或手掌壓後,皮膚紅暈消退,暫顯蒼白,約經十幾秒鍾後又恢複原色。在皮膚受壓及折疊部位皮疹較密較深,如肘部、腋下、腹股溝部、結褲帶部,呈一片紅線狀。麵部不見皮疹,而是額部及頰部紅暈,襯托出口周皮膚蒼白,稱為環口蒼白圈。皮疹約在1周未消退,同時可見脫屑,自臉部開始,繼而軀幹部,最後四肢,軀幹和手腳可見大片脫皮。

[全身表現]輕重不等,由於廣泛應用抗生素,重症已減少,重症見於膿毒敗血症,可見頭痛,嘔吐、腹瀉、抽搐、血壓下降,發生休克。

[局部表現]咽部或扁桃體腫脹,發紅,可見膿點。頸部淋巴結腫痛,涉及周圍組織時發生蜂窩組織炎,表皮發紅,觸之熱度增高,初起發硬,化膿時發軟有波動感。初期舌麵上覆蓋灰白色苔,舌邊緣發紅浮腫,舌刺也為白色,稱之為“白草毒舌,皮疹出現後3~4天,舌苔脫落,舌麵呈生牛肉樣,舌刺紅腫,像成熟的草毒,稱為“草毒舌或楊毒舌”。楊毒舌也可見於其他疾病,此外,尚可見中耳炎、乳突炎、關節炎等。猩紅熱患兒還可發生心肌炎和腎炎,可在急性期或恢複期出現,應定期作尿常規和心電圖檢查。

專家方案

一旦發現患兒發熱、咽疼、全身彌漫性紅斑疹,應立即到醫院就診,特別要就近就醫,盡量避免帶孩子到嬰幼兒較集中大醫院。一旦確診為猩紅熱,要在醫生指導下治療,並隔離一周。

青黴素是治療猩紅熱和一切鏈球菌感染的首選抗生素,一般注射青黴素g,療程7~10天,停藥後做咽培養。對青黴素過敏者可用紅黴素口服,或頭孢菌素類藥物,療程不得少於7天。重者可靜脈給藥或兩種抗生素聯合應用。

[注意事項]讓患兒臥床休息,多吃流食,如粥、牛奶、麵條之類易消化食品。不宜吃容易引起過敏的魚、蝦等食品,也不宜過多飲食生冷,或者吃不易消化的食品。要保持口腔衛生,要刷牙、嗽口,小兒要用淡鹽水或1:1000的黃連素液嗽口,同時注意眼,耳,鼻等衛生,預防中耳炎、結膜炎等並發症的發生。

對於密切接觸者,除了隔離進行醫學觀察外,亦可口服複方新諾明0.25~0.5g,連服3天,或者用淡鹽水或1:1000黃連素液嗽口。

知識導讀

急性期患兒應臥床休息,較大嬰幼兒用溫淡鹽水含漱;飲食以流質、半流質為宜;皮膚保持清潔,可予爐甘石洗劑以減少瘙癢。

TIPS:預防小兒猩紅熱

目前此病沒有自動免疫製劑,預防著重於控製感染的散播

(1)管理傳染源病人及帶菌者隔離6~7天。有人主張用青黴素治療2天,可使95%左右的患者咽試子培養陰轉,屆時即可出院。當嬰幼兒機構或新兵單位發現病人後,應予檢疫至最後一個病人發病滿1周為止。咽試子培養持續陽性者應延長隔離期。

(2)切斷傳播途徑流行期間,小兒應避免到公共場所,住房應注意通風。對可疑猩紅熱、咽峽炎患者及帶菌者,都應給予隔離治療。

(3)保護易感者對嬰幼兒機構、部隊或其他有必要的集體,可酌情采用藥物預防。如用苄星青黴素,嬰幼兒60~90萬,成人120萬,可保護30天。或磺胺嘧啶每天1g或周效碘胺每周0.5g。

小兒先天性心髒病

先天性心髒病是胎兒時期心髒血管發育障礙所引起的畸形,是小兒常見的心髒病。先天性心髒病的種類很多,且可有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畸形並存,嚴重和複雜畸形的患兒常在出生後數周或數個月夭折。

先天性心髒病二三事

在胎兒心髒發育階段,如果出現某些不利因素影響了心髒胚胎的發育,可使心髒某一部分發育停頓或異常,而造成心髒先天性畸形。這些影響因素有遺傳,特別是染色體易位或畸形,以及宮內感染、風疹、流行性接觸大劑量的放射線,孕母患有糖尿病、高血鈣症等代謝紊亂性疾病,某些化學物品或藥物影響以及引起子宮缺氧的慢性疾病等均可導致先天性心髒病。

病症觀察

輕症先天性心髒病患兒可無任何特殊症狀,生長發育多正常。哪些表現應引起家長注意:

(1)患兒口唇、指趾甲青紫,手指、足趾如鼓槌狀,哭鬧後青紫加重,可能為紫紺型先心病。

(2)嬰兒出生後即出現青紫,往往為複雜先天性心髒病,如三尖瓣閉鎖、肺動脈閉鎖、大動脈錯位等。

紫紺型先心病早期易被家長發現,患兒常因嚴重缺氧發作而突然死亡。非紫紺型先心病,早期往往不易被家長發現,許多缺損很小的左向右分流型先天性心髒病,由於對心肺功能影響輕,患兒可無明顯症狀,劇烈活動也不喘,易被家長忽視,常在體檢或看其他疾病時因心髒雜音而被發現。

重症患兒大多在嬰兒時就有喂養困難、易嘔吐、氣促和多汗等。先天性心髒畸形部位的的不同還可有許多不同表現,如自幼哭聲嘶啞、呼吸急促,在鼻尖、口唇、指(趾)甲床等部位出現青紫,眼結合膜充血,易患上呼吸道感染等。生長發育也較正常同年齡小兒差,青紫症狀嚴重時智能發育也可能受影響。心髒檢查可發現相應的心髒異常體征和X線、B超、心電圖異常等發現。

有些患兒在一年內多次患肺炎,反複住院治療。這類患兒往往合並肺動脈高壓症,如不及時明確診斷,及早手術,將會形成不可逆性肺高壓,從而失去手術治療機會。總之,先心病最好在新生兒階段就能作出明確診斷,以便盡早確定最佳手術時機。

專家方案

手術治療是先天性心髒病的主要治療方法,醫生將根據患兒情況、先天性心髒病的類型等,選擇是否手術治療或手術的時間、方法等。而先心病的早期發現和及時治療對於小兒的健康成長是極其重要的。

知識導讀

先天性心髒病是嬰幼兒常見的先天畸形之一,我國每年出生的嬰兒約有7~11%為先天性心血管異常,多見為心室、心房間隔缺損,動脈導管未閉,肺動脈瓣、主動脈瓣狹窄和法樂氏四聯症、大血管錯位等。專家提醒病患兒家長,應盡早帶孩子去醫院檢查,明確心髒畸形性質、程度,由專科醫生決定手術合適的年齡,不要抱著“等大一點再治”的想法,以免延誤病情。

TIPS:預防先天性心髒病

預防小兒先天性心髒病,從孕期開始。先天性心髒病的病因,大致分內因和外因兩大類。內在因素即遺傳因素,如染色體異常和基因畸變,約4~5%先天性心髒病是由染色體病引起的。

外部因素中較重要的因素為室內,尤其是病毒如風疹,腮腺炎,流行性感及柯薩基病毒等。心髒胚胎發育的關鍵時期是在妊娠的第2~8周,造成先天性心血管畸形也主要發生在此階段,如母親在妊娠3個月內患嚴重病毒性感染時,特別是患風疹病毒後出生的新生兒患先天性心髒病的發病率較高。

胎兒環境及母體因素,包括胎兒周圍局部機械壓迫、母親的營養或維生素缺乏等因素,都會影響胎兒的心髒發育。

其他因素如高原地區,動脈導管未閉的發病率較高,說明高原環境可能為該病的發病因素。

又如母親在妊娠期接觸大劑量x射線或使用某些藥物,患慢性疾病、缺氧、母親高齡妊娠,流產保胎和多胎等因素均為高危因素。

小兒病毒性心肌炎

小兒病毒性心肌炎,病毒侵犯心肌,引起心肌細胞變性、壞死和間質性炎症,稱為病毒性心肌炎。

小兒病毒性心肌炎二三事

病毒性心肌炎是病毒感染後直接侵入心髒,損害心肌,影響心肌的血液供應,或是病毒在局部產生的毒素,累及中樞神經後,使心肌發生繼發性損害。這些病毒對心肌細胞有很強的親和力,當小兒抵抗力下降時,病毒就會“乘虛而入”,誘發病毒性心肌炎。呼吸道感染後並發病毒性心肌炎的病例在初春比較多見。由於該病發病前大多都有感冒的症狀,因此常被誤認為是患感冒而耽誤了診治。

病症觀察

大多患兒呈急性起病,早期表現主要為發熱、全身不適、咽痛、肌痛、咳嗽、腹瀉及皮疹等,某些全身性病毒感染疾病如流行性腮腺炎等可有其特異性征象。病毒侵犯心肌後,患兒可出現心前區不適、胸悶、胸痛、心悸、頭暈及全身乏力等,心電圖檢查出現異常改變。輕型患兒可無明顯症狀,而僅有心電圖的改變。嚴重患兒可致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等。心髒B超、X線、血液化驗、病毒等檢測可以協助診斷。

專家方案

本病目前尚無特殊治療方法。急性期應注意休息到退熱後3~4周。有心功能不全及心髒擴大者應絕對臥床3~6個月,藥物可使用激素、維生素C、能量合劑等。有心衰者可使用洋地黃製劑洋地黃製劑控製心衰(注意劑量應偏小,避免引起中毒)。有心源性休克者應積極搶救糾正休克。

知識導讀

病毒性心肌炎患兒比較集中在嬰幼兒中,這跟他們身體抵抗力和免疫力低有關。一般來說,5歲以上的嬰幼兒患感冒比5歲以內的嬰幼兒少,病毒性心肌炎發生率也相對較低。如果小兒表現為多汗、胸悶、臉色蒼白、煩躁等,安靜時脈搏每分鍾超過120次,或少於60次,形成過快或過緩;如果摸著脈,感覺到跳了幾次就出現比較長的間歇,家長就要警惕了,孩子可能出現了心律不正常。應盡快帶孩子去醫院就診,避免延誤診治。

TIPS:預防小兒病毒性心肌炎

對於病毒性心肌炎目前尚無特殊的治療方法,作為患兒的家長,應積極配合大夫的治療,並注意生活上的護理。預防病毒性心肌炎首先要預防感冒。

初春的天氣家長要及時為孩子增減衣服,注意保暖;居室經常開窗通風,保持空氣新鮮;尤其在春節,小孩作息規律被打破,加上經常拜訪親友,家長就更要當心了。在感冒多發時節,要盡量少去人群聚集的場所,注意防止各種病毒感染;家長要注意別讓孩子跟感冒患兒一起玩耍。尤其在剛開學階段,生活規律還未調整好,要注意讓孩子充分休息,因為一旦疲勞,容易讓病毒入侵。

小兒血友病

血友病是一組凝血功能障礙的遺傳性疾病。由於患者血漿中缺乏某種凝血因子,患者的血管破裂後,血液較正常人不易凝結,因而會流去更多的血。體表的傷口所引起的出血通常並不嚴重,而內出血則嚴重得多。內出血一般發生在關節、組織和肌肉內部。當內髒出血或顱內出血發生時,常常危及生命。

小兒血友病二三事

血友病甲和乙均屬伴性隱性遺傳。病理基因位於X染色體上。由女性傳遞,男性發病。多數有家族病史。無家族病史者,可能由於基因突變或輕型病例未被發現之故。血友病丙屬常染色體不完全性隱性遺傳,兩性均可發病。

病症觀察

血友病是一組遺傳凝血功能障礙的出血性疾病。終身具有輕微損後出血不止的傾向。常分為三類:

(1)血友病A:是缺乏凝血因子Ⅷ。

(2)血友病B:是缺乏凝血因子Ⅸ。

(3)血友病C:是缺乏凝血因子Ⅺ。血友病A、B具有典型的遺傳規律,均為X連鎖隱性遺傳,由女性顯性或不完全隱性遺傳達室,男女均可患病,也均可傳遞疾病。

出血症狀是本病的特征,終身有輕微損傷或小手術後出血不止的傾向,血友病C的出血症狀較輕一些。血友病A和B出血可在新生兒期或出現,但大多在2歲時發病。常在皮膚黏膜軟組織、內髒和關節等部位出血,嚴重者可自發性出血。

專家方案

本病目前尚未根治方法。確診本病後應注意預防出血,從小養成安靜生活習慣,盡量減少外傷出血,避免股內注射藥物。局部出血可采用包紮、填充等壓迫止血方法,為治療和預防出血,可輸新鮮血漿、新鮮全血、因子Ⅷ、Ⅸ濃縮劑等替代治療。

藥物治療:血友病B可以使用凝血酶原複合物。血友病A可用1-脫-8-精氨酸加壓素、達那唑或複方炔諾酮等藥物。對血友病B還可開展基因療法。

知識導讀

血友病A和B均屬伴性隱性遺傳。病理基因位於X染色體上。由女性傳遞,男性發病。多數有家族病史。無家族病史者,可能由於基因突變或輕型病例未被發現之故。血友病丙屬常染色體不完全性隱性遺傳,兩性均可發病。

TIPS:預防小兒血友病

預防小兒血友病應注意以下幾點:

(1)指導家長讓患兒養成安靜的生活習慣,以避免損傷引起出血。

(2)對患兒家長進行遺傳谘詢,使家長了解本病的遺傳規律以及篩查基因攜帶者的重要性。基因攜帶者的女性在妊娠期應行基因分析法作產前檢查,如確定胎兒為血友病患者,可及時終止妊娠。

小兒原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

原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是嬰幼兒期常見的出血性疾病,主要表現為自發性瘀點瘀斑、黍膜及內髒出血,並有血小板減少、血小板功能減退及骨髓象的改變等。

原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二三事

本病病因目前尚不清楚,一般認為與免疫因素有關。患者血漿存在有抗血小板抗體,使血小板生成減少和壽命縮短。抗血板抗體還可通過胎盤使新生兒發生暫時性血小板減少。同時患兒的脾髒不但是破壞吸附著抗體的血小板的器官,還可能是產生抗體的場所。此外,毛細血管壁的缺陷、血小板的功能異常等對發病也可能起一定作用。

病症觀察

各年齡期均可發病,尤以2~8歲小兒多見,可分為急性和慢性兩型。急性型多見於嬰幼兒,春季發病率較高。發病前1~3周常有病毒感染史,如上感、風疹、水痘等。起病急,出血的特點是皮膚黏膜廣泛出血,多為散在性針尖大小的皮內或皮下出血、鼻衄、齒齦出血等,可伴有畏寒發熱。嚴重者可發生嘔血、便血、尿血等,絕大多數能自行緩解。慢性型則多見於學齡前及學齡期的嬰幼兒,有10%患兒由急性轉為慢性。大多起病緩慢,出血症狀相對較輕,一般除皮膚黏膜出血外,無其他症狀和體征。

如小兒出現上述出血傾向的特點,可進行血小板計數、骨髓象等有關檢查,能明確診斷。治療根據病情可給予血劑、腎上腺皮質激素、脾切除、輸血及血小板懸液、免疫製劑等方法治療。

專家方案

原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治療原則為:(1)臥床休息,避免外傷。(2)防止和控製感染。(3)積極控製出血。(4)必要時手術治療。

用藥原則

(1)急性ITP患兒出血嚴重時靜脈點滴地塞米鬆或甲基強的鬆龍,待出血好轉後改為強的鬆口服。

(2)急性ITP發生急性失血性貧血時,可輸新鮮血補充血容量。

(3)急性內髒大出血不止或發生顱內出血,除上述治療外,可輸注血小板及或大劑量丙種球蛋白。

(4)慢性ITP可使用免疫抑製劑,如環磷山胺、硫唑嘌呤。

(5)慢性ITP用藥物治療效果不好,病程超過一年,或有較嚴重的出血,年齡在4歲以上,可行脾切除治療,出血極嚴重且危及生命,應用其他方法治療無效時,也可行脾切除。

知識導讀

在發病的過程中,防止各種外傷、避免使用可能引起血小板減少以及影響血小板功能的藥物。急性發作嚴重時,應臥床休息。慢性型原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有易反複發作的傾向,用藥時間較長,所以要樹立戰勝病魔的信心,定期複查、堅持用藥是爭取治愈的重要關鍵。

TIPS:預防原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

對原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預防常識:小兒如有流鼻血、牙齦滲血、皮膚出血,應立即到醫院檢查。一旦發現血小板減少最好住院進一步檢查及係統治療。門診治療的病人必須按醫生囑咐去做,以免發生嚴重出血危及小兒生命,必須注意以下幾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