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PS:預防小兒燒傷
小兒燒、燙傷的預防
(1)教育嬰幼兒不玩火、家長上班時不要在家裏留下任何火種。
(2)暖水瓶、火柴、打火機、熱水瓶、微波爐、電熨鬥、炸食物的熱油鍋等應放在孩子碰不到的地方。小兒進食時飯菜溫度要適宜;吃飯時不要將剛從熱鍋裏盛出來的稀飯或湯放在孩子能摸到的地方。
(3)不讓嬰幼兒去廚房;孩子的床不要靠近暖氣,同時暖氣應加防護欄。
(4)大人不在時。不要在鍋台放開水和熱湯。
(5)嬰幼兒洗澡時把水調好再讓嬰幼兒進去,不要讓孩子進去再兌冷水,以防孩子燙傷。
(6)家庭使用電爐、電取暖器時,要安裝防護罩;使用電熱毯取暖時熱後要關掉開關,以防家裏失火。
被蟲類刺傷蟄傷
嬰幼兒很容易被蚊蟲,毛毛蟲,毒蛾,蜂類,蠍子等刺傷蟄傷,做父母的一定要學會處理這些“小事”,以免讓孩子受罪,有時處理不當也有危險。
被蟲類刺傷蟄傷二三事
夏天,孩子多喜歡在樹下乘涼,玩耍,這時正值刺毛蟲繁殖之際,刺毛蟲的幼蟲從樹上掉下來,如果接觸了小兒皮膚就可引起皮膚炎症。發生的原因主要為蟲毛刺入皮膚所致,可因皮膚直接接觸刺毛蟲,亦可接觸毒毛汙染的衣服、被褥、尿布等引起。毒毛猶如細針,中間有細微導管,內含堿性毒汁,毒汁隨毒毛刺傷皮膚而引起皮炎。
病症觀察
常見毒蟲有蜈蚣、蠍子、毒蜘蛛和蜂類。可根據下述兩點來判斷蟲咬傷:一是可發現微小刺眼或腫塊,二是傷口多位於皮膚袒露部位。被毒蟲咬蜇傷後,可出現局部腫脹、疼痛和頭暈、惡心、嘔吐、出血、發熱、昏迷和過敏等全身表現。
毒蜂刺傷時則比較嚴重,其毒液中含有蟻酸及異性蛋白類,除可引起局部反應外,還可以導致出血及中樞神經係統抑製現象。尤其被毒蜂和黃蜂蟄傷後,可出現頭痛,惡心,嘔吐,發熱,暈厥,昏迷,痙攣,甚至可出現休克,肺水腫,呼吸心跳驟停,突然死亡或數日內死亡。千萬要告訴幼兒“不要捅馬蜂窩”!
蠍蟄傷嬰幼兒也較常見。蠍毒為毒蛋白,有麻痹呼吸中樞作用,並興奮心血管作用。蠍蟄傷一般可出現頭痛,頭暈,出汗,尿少,心率減慢,嗜睡,驚厥,呼吸麻痹,肺水腫及休克等,蠍蟄傷的搶救與處理與黃蜂蟄傷相同。
專家方案
嬰幼兒被蚊蟲叮咬後,可在局部塗花露水等止癢,如局部出現過敏性水腫,應用3~4%硼酸水濕敷水腫處或塗抹抗組織胺藥膏。盡量不要讓孩子搔抓局部,尤其有水腫是很容易感染。
毛毛蟲蟄傷要先用清水衝洗局部,盡可能衝掉毒毛,也可以用肥皂水輕輕洗後衝洗更好,如有流動水,當然要選擇流動水。衝淨後局部在塗抹抗組織胺藥膏或一些常用脫敏藥膏。
對待蜂蟄傷同樣要重視,因可出現肺門水腫,胸悶,過敏性休克等劇烈的過敏反應,同樣會造成死亡,要防止發生意外。
被蜂蟄傷,應立即讓孩子平臥,消除緊張,迅速取出斷刺,但勿擠壓毒囊而應吸出毒液。然後用3%氨水或5~10%硫酸氫鈉溶液清洗傷口,可外敷蛇藥。如為黃蜂蟄傷則必須呼叫120急救,因黃蜂蟄傷可引發猝死!現場先注射腎上腺素。
知識導讀
被跳蚤、蚊子、毛蟲、螞蟻叮咬後,塗點牙膏、食醋、檸檬汁、搗碎的大蔥葉、大蒜、衛生球、洋蔥等均可止癢。
皮膚被蚊子叮後,可用肥皂(或香皂)蘸水在被汀處塗擦,稍等片刻,即可止癢。
被蚊咬後,迅速取一熱水瓶塞子放在叮咬處2~3分鍾,連續幾次,劇癢即可消失,而且不會出現紅斑和丘疹。瓶塞的溫度以高熱又不燙傷皮膚為宜。
被蚊了叮咬奇癢難妨時,可將1~2片阿斯匹林研碎,用小量涼開未調成糊狀,塗於蚊叮處,即可消腫止癢。
民間驗方中有用新鮮乳反複滴塗於螫傷部位,或用新鮮仙人掌洗淨去刺、搗爛如泥於傷處(每日換2~3次),均有殺菌止癢,解毒止痛,消腫的作用。
TIPS:預防被蟲類刺傷蟄傷
防止蚊蟲對寶寶的滋擾的方法
(1)掛蚊帳;
(2)防止寶寶出汗。防蚊的其中一種方法就是盡量減少寶寶出汗,因為汗是酸性的,而蚊子對水和酸性的東西比較感興趣,所以汗味容易吸引蚊蟲,因此防止寶寶出汗也可以防蚊;洗澡的時候可以加幾滴寶寶金水,或在洗澡後塗抹在寶寶裸露的皮膚上,都可有一定的防蚊作用。(寶寶金水塗在被蚊子咬後的包上,有的媽媽反應效果很不錯,但也有不少媽媽反應沒有用,可能是和寶寶個人的膚質有關。)
另外,強生的防蚊水適合6個月以上的寶寶用,塗抹後能管6個小時,很多媽媽都感覺還是比較有用的。寶寶被蚊子咬了後,在包包上塗些蘆薈膠可以有止癢、消腫的作用,但對於毒蚊子咬的那種又紅又大的包,作用不大。
被貓、狗咬傷或抓傷
家裏養有犬、貓等寵物,難免會出現一些意外,以致會被寵物咬傷。物別是孩子,常因嬉戲逗弄過度而造成寵物傷人事故。
被貓、狗咬傷或抓傷二三事
被貓狗咬傷一般的處理原則不外乎是清潔傷口、止血、包紮、預防感染。但最要緊的是弄清咬人的貓狗是否患狂犬病。患病的貓狗多驚恐不安,見人就咬,一般在10天內死亡。被這些可疑動物咬傷或抓傷後,應立即用清水或肥皂水衝洗傷口,不必縫合,急送醫院處理並根據醫生建議注射狂犬病疫苗。未注射疫苗發病者,目前治愈的希望幾乎沒有。
病症觀察
狂犬病又稱恐水症,是由狂犬病毒感染人引起的人狂犬病,表現為急性、進行性、幾乎不可逆轉的腦脊髓炎,臨床出現為特有的恐水、怕風、興奮、咽肌痙攣、流涎、進行性癱瘓,最後因呼吸、循環衰竭而死亡。狂犬病是迄今為止人類病死率最高的急性傳染病,一旦發病,病死率高達100%。
患兒被狂犬咬後至發病的時間長短相差極大,短者8天,長者3年以上,甚至更久,一般為4~8周。根據發病過程,一般可分為3個期:
[前驅期]即發病的初期,可見低熱,頭痛、全身乏力,輕咳,咽痛,腹痛,易發怒,焦慮,抑鬱等。已愈合的傷口再次出現放射狀疼痛,感覺過敏,有灼熱感,發涼感,麻木感,發癢,螞蟻爬行感等。患兒出現流口水,流眼淚,多汗,對光和高聲敏感,是有價值的早期表現。
[興奮期]患兒煩躁,焦慮不安,恐怖狀,四肢肌力增高,陣陣腹痛,陣發性抽搐,流口水多,出現高熱。上述表現在飲水、看到水、聞到水聲、說到水、甚至風、光、聲的刺激時症狀加重。所以,本病也稱恐水病。出現上述症狀的原因是因飲水時刺激咽喉肌而發生痙攣,缺氧,呼吸困難。因而患兒不敢飲水,看到水,聽到水聲也發生喉痙攣。由於不敢將口水吞咽下去,因而口水大量外流。另外,唾液分泌也增多,更增加口水的量,患兒急躁,甚至抓人、咬人。
[麻痹期]患兒由興奮期轉入抑製期,上述表現消失,變得安靜、神誌淡漠,繼而全身肌力低下,出現無力、麻痹。最終神誌不清,昏迷不醒,呼吸、心跳停止。上述三期總的時間一周左右,部分病例可由前驅期直接進入麻痹期。
專家方案
孩子被寵物咬傷後要及時注射狂犬疫苗,能行之有效地預防發病。使用狂犬疫苗要注意以下幾點:
[正確處理傷口]傷口的正確處理是防止發病的關鍵,越早越好。最好能取得醫生的幫助,當然亦可自行處理,其方法是先將傷口擠壓出血,並用濃肥皂水反複衝洗傷口,再用大量清水衝洗,擦幹後用5%碘酒燒灼傷口,以清除或殺滅汙染傷口的狂犬病毒。隻要未傷及大血管,一般無需包紮或縫合。若條件許可,可在傷口周圍注射狂犬病血清和破傷風抗黴素。
[盡快注射狂犬疫苗]被動物咬傷後應盡早注射狂犬疫苗,越早越好。首次注射疫苗的最佳時間是被咬傷後的48小時內。具體注射時間是:分別於第0、3、7、14、30天各肌肉注射1支(2ml)疫苗,“0”是指注射第一支的當天(其餘以此類推)。如果因諸多因素而未能及時注射疫苗,應本著“早注射比遲注射好,遲注射比不注射好”的原則使用狂犬疫苗。
[被可疑狂犬病毒感染的動物咬傷亦應注射疫苗]動物之間由於互相打鬥嬉咬,可相互傳染狂犬病病毒,故人被咬後同樣可以感染狂犬病。因此,為保險起見,凡被犬咬傷或其他動物咬傷者,都要按狂犬咬傷處理,及時注射狂犬疫苗。
知識導讀
在注射疫苗期間,應注意不要飲酒、喝濃茶、咖啡;不要吃刺激性的食物,諸如辣椒、蔥、大蒜等;同時要避免受涼、劇烈運動或過度疲勞,防止感冒。
TIPS:預防被貓、狗咬傷或抓傷
嬰兒常易被小貓抓傷,而幼兒則多被狗咬傷。在農村被野狗咬的機會多,而近年來隨著城市養狗熱,城市成人或嬰幼兒被狗咬的病例也在不斷增多。告知孩子如何提防被貓、狗咬傷,做到既能跟小寵物親近,又不會傷到小兒。
(1)不要隨便讓孩子接近不認識的狗,尤其是沒有犬主看護的時候,狗在籬笆後麵、車裏、或者有鐵鏈栓著的情況下不要接近它。
(2)不要打擾狗的睡眠、進食或看護小狗的母狗。
(3)不要隨便突然拍打家裏的小狗,要先讓它看見或者聞到你。
(4)告訴孩子當靠近他不認識的狗的時候,不要尖叫或逃跑。原地不動,手放在褲子兩側,不要直視它或對它講話。
(5)當跌倒的時候,蜷縮成球狀用手捂住你的耳朵。安靜的躺著直到狗走開。
(6)如果狗向你發動進攻,一定要用衣服、皮包等塞進它的嘴裏,用身邊一切能擋的東西如自行車等推開它,最好躲到鐵網或能把你和狗分開的東西後麵。
異物進入耳內
最常嵌入孩子耳內的是豆類等小物品,大多由孩子自己或和他一起玩的小朋友將異物塞入;小昆蟲也可飛入耳內而不能出來,但極罕見。進入耳內的異物如果難以取出,則屬嚴重問題,可引起外耳道感染甚至損傷鼓膜。
異物進入耳內二三事
不提倡掏耳朵不管用什麼器械掏耳朵或多或少會引起外耳道皮膚的破損,破損的皮膚容易被病毒感染從而引發各種耳疾。
病症觀察
由於無知和好奇,小孩有時將手裏玩的小東西塞到耳朵裏去,如圓珠子、小豆子、小石塊等,形成外耳道異物。在夏天,孩子在外麵散步、乘涼,各種昆蟲飛進或爬進耳朵裏的事也是常有的。昆蟲由鑽孔的習慣,它們進入耳道後,一般隻向裏爬,不會後退。嬰幼兒耳道比較狹窄,較大的昆蟲要出來也轉不開身。昆蟲的刺激可損傷外耳道和鼓膜,產生難以忍受的噪音和耳疼,不會說話的小兒可表現出煩躁、哭鬧、抓耳等異常現象。
專家方案
耳朵進入異物,切不可用耳勺等尖銳物品伸入耳內掏挖,以免異物越陷越深,刺傷耳膜,引起嚴重後果。
(1)如小蟲進入耳內,可用電燈(或手電筒)靠近耳朵照射外耳道,蟲子喜光線,會順著光線爬出來也可將衛生香的煙徐徐吹入耳內,蟲子就會自動爬出。
(2)如果水液進入耳內,可用脫脂棉球把耳內水液吸出。也可讓進水一側的耳道向下,單腳踴躍,水液即或流出。
(3)小豆粒、小彈丸之類的東西進入耳內,可將身體彎向有異物的耳朵一側,單腳踴躍,直至異物掉出。
(4)上述辦法如果不能奏效,或耳朵內因有異物而致疼痛、發炎,應速去醫院診治。
知識導讀
發現外耳道異物,最好到醫院找醫生取出,自己不要亂動。這是因為外耳道狹小而彎曲,沒有充分的照明和器械,常常把比較靠外的、容易取出的異物推到外耳道裏麵,增加了取異物的困難,由於孩子疼痛、恐懼、哭鬧而不合作,此時很容易損傷耳道,甚至穿破鼓膜。有的異物很難取出,需要在全身麻醉下才能成功。
TIPS:預防異物進入耳內
預防異物進入耳內,就要時刻注意讓孩子保護耳朵:第一,防止異物進入耳內,尤其是洗頭水或洗澡水。第二,不要讓孩子掏耳垢,以防劃破耳道、鼓膜,第三,防止噪音刺激、孩子聽音樂或看電視時音量不可過大。放鞭炮、敲鑼或雨天打雷時,教孩子捂住耳朵或張開嘴。第四,不要讓孩子轉圈奔跑,以防止其耳內淋巴液失衡麵眩暈跌倒。
小兒意外觸電
小兒玩弄電器,誤觸電源及斷裂的電線,或插銷漏電,均可導致電擊傷。雨季雷擊或高壓電擊,同樣也可引起。高壓線落地,人隻要在其周圍10米之內兩腳分開,就可能有電流在兩足間流過而被電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