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寶寶,一切都要考慮周全,雖然寶寶在一天天長大,但是3歲以下的寶寶仍然不懂事,在日常生活和飲食等活動中,極易發生意外。麵對一些常見的意外傷害,年輕的父母應當學會必要的急救措施,以保證寶寶的安全,讓寶寶能夠健康茁壯地成長。
小兒跌傷
隨著孩子的發育成長,從會爬到會走,從會走到會跑,這期間跌倒、摔傷是很常見的。那麼,小兒發生跌傷後怎麼辦呢?首先應弄清孩子跌傷的部位和局部跌破及腫包情況,然後再做相應處理。
小兒摔傷二三事
孩子受傷後,傷口周圍要消毒。有條件時先用碘酒棉球消毒,再用酒精棉球消毒脫碘。或者用紅藥水消毒傷口周圍。紅汞和碘酒不能同時用。無消毒液時,可用1%的鹽水清洗傷口周圍。清洗或消毒新鮮傷口,要由內向外擦,即由傷口的邊緣向周圍擦洗,消毒麵積一般要超過所用紗布塊的麵積。消毒液不要誤入傷口,以免增加傷員痛苦和影響傷口愈合。
病症觀察
局部出現紅腫、疼痛、活動受限、皮膚破裂或出血,首先考慮傷筋或軟組織挫傷。如四肢局部腫脹、畸形、疼痛明顯或拒絕活動,應考慮關節脫臼或骨折。
專家方案
孩子一旦受傷出血,應采取緊急止血的措施
如傷口有泥土、灰塵、木刺等髒的東西汙染,應及時用冷開水或肥皂水衝洗傷口,清除異物,一定要去醫院注射破傷風抗毒素。由於傷口的種類很多,不同的傷口需作不同的處理。
[擦傷、挫傷、細刺刺傷]輕者塗些紅藥水即可消毒,壓迫後就能止血;重者還需用幹淨紗布或手帕包紮,絕對不能在忙亂中糊亂將一些粉末撒在傷口上,也不能用髒的布塊包紮傷口,這樣容易使傷口感染。
[切割傷]傷口淺表,邊緣整齊,出血不多,如刀或玻璃劃破,經局部清潔後壓迫包紮即能止血,不需縫合;傷口較大、較深、出血較多,一般需縫合。在送醫院前用幹淨的布局部包紮壓迫止血,並將出血部位抬高。
[伴骨折或髒器損傷]車禍時多見,應立即用幹淨的布塊包紮傷口,達到止血和防止汙染的目的。注意不能包紮過敏,以免影響局部的血液供應。送醫院途中應盡量減少體位和肢體的移動。
知識導讀
不要往傷口內亂撒止血物。日常生活中處理傷口時,往往有人把煙灰、煙絲、頭發灰、藥膏、甚至細土撒在新鮮傷口上來止血,這是人為的汙染傷口,使能縫合的傷口不好縫合,甚至引起感染化膿或更嚴重的後果。包紮時,接觸傷口的紗布要消毒。沒有條件時,也要揀最幹淨的布、手絹等臨時包紮,再到醫院消毒處理。
TIPS:預防小兒跌傷
做好準備以防孩子意外跌傷
[出行安全]讓孩子走在自己的右邊,發生突發事件時反應稍快,但要避免大動作牽拉孩子,造成肘關節脫位。
[家庭防範]家庭銳器如刀、剪、玻璃、斧頭應放在隱蔽處,同時給各種家具的銳角上套上軟墊。
[保護教育]比如不要玩尖銳的東西,吃東西或含糖果棒時避免奔跑,摔跤學會抱頭,用手支撐。
[合理鍛煉]運動前先做熱身運動,以打開四肢關節和肌肉,激烈活動後再做一些放鬆運動。
[防滑用具]可以讓寶寶穿防滑鞋,常保持地麵幹潔,或安置軟墊。孩子學步時不可單手牽拉他上樓梯。
小兒扭傷
所謂扭傷,是由於關節部位的猛烈扭轉而撕裂拉傷了包裹在關節外邊的韌帶或肌腱所致,運動中最常見的是踝部扭傷,俗稱崴腳。扭傷局部可出現疼痛、腫脹,活動受限,甚至不能活動。
小兒扭傷二三事
由於扭傷常常伴有骨折和關節脫位,尤其幼兒容易發生橈骨頭半脫位,所以當患兒疼痛日漸加重,應去醫院就診。
病症觀察
小兒扭傷的表現
(1)疼痛與觸痛,隨著患部的活動而增強。
(2)受損的關節腫脹,限製活動。
(3)肌肉痙攣(肌肉發緊,由非主觀性收縮引起)。
(4)如果波及到腿,就會出現跛行。
(5)幾天後傷處還會出現青腫。
專家方案
小兒扭傷或拉傷後的處理:
冷敷。早期將扭傷處墊高,采用冷敷、施壓,標準急救用品:冰袋,彈性繃帶和彈性筒型壓力繃帶。可以選用的替代材料:將冰鎮豆子包在一塊幹淨的毛巾或布內代替冰袋。避免患處活動。在傷後48小時內,不可對患部做熱敷。冷敷可減輕腫脹,同時用繃帶包紮壓迫扭傷部位,不僅保護和固定受傷關節,也可幫助減輕腫脹。
按摩。一般在1~2天後父母可在患處進行按摩,促使血液循環加速,腫脹消退,有條件的還可進行理療。
活動。一般12天後,腫脹與疼痛開始減輕,患肢可做些輕微活動。經過以上治療及相應的肢體鍛煉,一般扭傷的肌肉和韌帶都能痊愈,恢複到原來的狀態。
知識導讀
遇到嚴重的急性扭傷,關節活動受限製,應該立即送醫院拍X線片排除是否有骨折。扭傷後24小時內應使扭傷部位固定不動,局部可用冷毛巾敷,使局部血管收縮,減少出血。24小時以後可輕輕地按摩,局部用熱毛巾敷,這樣可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有助恢複。
TIPS:預防小兒扭傷
父母要提醒孩子在體育運動前或是激烈活動前先做熱身運動,一般包括活動關節和肌肉,然後做些牽拉活動;外出活動時,一是要做好充分的準備。二是活動中要注意適度。三是過於危險的活動要盡量少做。
小兒骨折
嬰幼兒因為天性活潑好動,卻又缺乏生活經驗,識別危險的能力尚不足,故容易發生各種意外情況,如跌傷、高空墜落、車禍等,常可發生骨折。
小兒骨折二三事
如果寶寶容易反複發生骨折,家長應注意是否有其他疾病存在,如內分泌障礙、骨骼異常等。並應及時向醫生提供相應病史,及早診治,及早治療。
病症觀察
嬰幼兒活潑好動,在遊戲玩耍時,很容易發生意外情況,導致骨折。嬰幼兒骨折的表現:劇烈疼痛,孩子患肢運動受限;患區壓痛極為明顯;患部出現腫脹,皮膚變色;在關節脫位和嚴重骨折時,發生肢體變形。反常活動,即不該活動的地方產生活動;移動受傷部位可聽到骨斷端有摩擦的聲音。
[開放性骨折]斷骨刺穿了皮膚,傷口血流不止時。首先用幹淨的布壓迫傷口止血,可以用消毒紗布固定患處。注意不要試圖把變形或彎曲的肢體弄直,也不要將突出傷口外的斷骨塞回傷口內,以免感染。
[閉合性骨折]折骨沒有伸出皮膚,可在受損部的兩側固定肢體,以防進一步損傷,然後急往醫院骨科就診。
專家方案
孩子骨折後,父母應立即采取以下處理措施
(1)撥打120急救電話,爭取在最短的時間內送寶寶去醫院處理,在等待急救人員趕來的時候,密切觀察寶寶是否因疼痛、出血過多而出現麵色蒼白、出冷汗、脈搏細弱、血壓降低,甚至昏迷等休克的症狀,這時候家長應把寶寶的頭置於低位,並注意肢體的保暖。
(2)有出血應立即止血處理,對於骨折處出血,在送寶寶去醫院前,可以先用幹淨的毛巾壓住傷口。如果出血較嚴重,可用橡皮筋管、橡皮帶纏繞骨折的肢體,以壓迫止血,但要注意每隔30分鍾左右放鬆一次,以免影響血液循環導致骨折的肢體缺血。
(3)家長不要在創麵上撒消炎粉、止血粉之類藥物,也不要在創麵上覆蓋不幹淨的棉布。止血後應在創麵上蓋上無菌紗布或未用過的毛巾,防止在運送的過程中創麵受到汙染。如果有骨的斷端暴露在皮膚外,家長不要挪動它。
(4)手臂受傷或骨折後,應用標準急救用品:三角形繃帶。在接受醫生治療之前,它可以起到支撐受傷手臂的作用,以免傷勢加重。也可以選用的替代材料:可以用幹淨枕巾製作臨時繃帶。在肘關節可以彎曲的情況下,應將受傷的手臂用繃帶或枕巾懸在身體前麵。將臂置於繃帶中央,抬平於胸前,然後將繃帶的兩端拉至頸後打結。
知識導讀
在送寶寶去醫院的過程中,要注意動作的輕、穩,以免加重損傷。寶寶如果是四肢骨折,應找一塊木板或書本將骨折兩端固定;如果是腰部或胸背、肋骨骨折,應找一副擔架,在擔架上放一塊木板,或直接用木板將寶寶送到醫院,爭取盡快診治。切忌背著或抱著寶寶移動,否則可能會因骨折部位活動錯位而損傷神經、血管,加重病情甚至危及寶寶的生命。
TIPS:預防小兒骨折
玩是小兒的天性,家長應該給小兒充分的自由玩耍時間,但要注意,不要到危險的地方去,不要在有坡、有溝的地方玩,在這些地方摔倒容易發生骨折。小兒骨質柔韌,不小心摔倒容易發生上肢骨折。一旦發生骨折,也不必擔心,骨的再生能力很強,從理論上講隻要對上1/3即可完全愈合,當然,對位越到完全,恢複越好。小兒骨折後,應做好護理:
[休息和觀察]如果寶寶發生骨折,即使是上肢骨折,也應臥床休息3~7天,這樣有利於骨折部位的固定和康複。如果醫生給寶寶使用石膏固定,家長要密切觀察寶寶的四肢和身體的溫度和感覺是否正常,膚色是否紅潤,四肢能否伸屈活動。如果發現寶寶的肢體有腫脹、發涼或麻木,皮膚有蒼白、青紫或不能夠活動等情況,都應馬上帶寶寶去醫院複查。
[加強營養]寶寶骨折時,應補充豐富的蛋白質、維生素和礦物質。骨折初期,寶寶的胃口會比較差,應安排清淡的、易消化的食物,如給寶寶喝一些魚湯、肉湯和蛋湯等。隨著寶寶病情的恢複,食欲也會逐漸好起來,應適當增加富含蛋白質的食物,如瘦肉、魚、蛋以及大豆製品等。礦物質和維生素對骨折的恢複也很重要,應鼓勵寶寶多吃一些含鈣和維生素豐富的食物,如牛奶、大豆製品、新鮮蔬菜和水果等。
小兒燒燙傷
燒燙傷是小兒經常遇到的意外事故。因年齡的特點及活動範圍與成人不同,日常生活中以熱水燙傷多見,少數為火燒傷或其他高溫物質及化學物質所致。小兒燒傷多發生在幼兒期和學齡前期,特別是1~4歲小兒。
小兒燒傷二三事
如果小兒被燙傷、燒傷時,創麵不要亂塗紅汞、紫藥水及未經消毒的藥膏,可用幹淨的冷水衝洗局部,如果未破,可用稀堿水濕敷,然後立即送醫院治療。
因為嬰幼兒皮膚嬌嫩,血管豐富,藥物容易滲透吸收,皮膚破損時吸收量就更多。小兒燙傷後皮膚血管擴張,局部有酸性滲出,如果亂塗紅汞或未經消毒的藥膏,藥物可以通過燙傷的創麵入血,而引起汞中毒或者創麵受到汙染而造成感染乃至死亡。
病症觀察
燙傷後,先要區分傷害程度。傷害程度共分為三度。Ⅰ度燙傷時,幼兒皮膚有紅、腫、痛現象;Ⅱ度燙傷分淺 Ⅱ度和深 Ⅱ度兩種,淺 Ⅱ度表現為皮膚紅、腫、痛、有水泡。深 Ⅱ度局部出現壞死,皮膚蒼白、幹燥。Ⅲ度燙傷表現局部發黑、發硬,皮膚失去彈性,愈合後有疤痕。嚴重燒傷患兒可有休克表現。如麵色蒼白、四肢冰冷、脈搏細速、血壓下降等。
小兒燒傷休克的特征:同等麵積燒傷,小兒休克較成人發生率高,而且更加嚴重;小兒的臨床表現為口渴、躁動不安,甚至譫妄或驚厥,少尿或無尿,麵色蒼白,四肢冷、紫紺、膚色臘黃或青紫,脈搏細速,血壓低或側不出。
專家方案
嚴重燒、燙傷的現場急救大致可分為五步
[第一步]如果孩子身上著的火還未熄滅時,應采取緊急滅火措施,以免繼續燒傷;冬天還要注意,有時著火的棉衣,明火雖已熄滅,暗火仍在燃燒,都要及時滅掉。如身上還沾有熱粥、熱菜等,要盡快地輕輕揩去。
[第二步]要趕緊檢查燒、燙傷的部位、麵積、深度等,同時要察看孩子總的情況,有無休克、昏迷,有無嚴重的合並症如腦外傷、內髒破裂、骨折等。
[第三步]在燒、燙傷剛剛發生後,要預防出現危及生命的休克和窒息。如有條件,可讓病兒服用止痛劑,以免病兒由於劇痛引起休克;對於煩躁口渴要喝水者,可少量分次給一些淡鹽水飲用。頭、麵部及呼吸道燒傷的病兒,容易發生窒息,迅速危及生命,所以要及時清理痰液、嘔吐物,保持呼吸道通暢。必要時要作口對口吹氣的人工呼吸。在燒、燙傷發生後,還要及時預防創麵感染,注意保護創麵。
[第四步]就是選用幹淨的毛巾、單子或其他軟織物包裹、覆蓋創麵。
[第五步]上述初步處理後,要盡快送往醫院進一步救治。過程中要嚴密觀察病情,途中萬一出現呼吸、心跳停止,要立即采取口對口吹氣和胸外心髒擠壓等搶救措施。
知識導讀
燙傷後應立即把燙傷部位浸入潔淨的冷水中。燙傷後愈早用冷水浸泡,效果愈佳;水溫越低效果越好,但不能低於零下6℃。用冷水浸泡時間一般應持續半個小時以上。這樣經及時散熱可減輕疼痛或燙傷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