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沒有那麼慘

鉤沉

作者:張恒濤

唐代詩人杜甫曾經在《聞官兵收河南河北》中寫下了“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的詩句,表達他對美好未來的憧憬和對遠方故鄉的眷念,遺憾的是,當他一路穿越巴峽、巫峽到達荊楚地區時,並沒有北上襄陽繼而回歸洛陽,而是繼續沿江而下到了嶽陽,然後南下瀟湘。杜甫人生中最後的那些日子誠然是令人心疼憐惜的,但他在湖南的經曆似乎並沒有我們想象中那麼悲慘。

杜甫為什麼改變北歸計劃,選擇順江東下進而南下呢?有人說是為了躲避戰亂,可是據筆者查證,當時經襄陽到洛陽這條路線上並沒有發生戰事,這個說法似乎站不住腳。為了搞清楚這個問題,我們不妨追尋著杜甫的足跡一探究竟。

熟悉文學的人都知道,杜甫在成都時曾經得到過劍南節度使嚴武的照顧,流芳百世的杜甫草堂就是這個時期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的,而杜甫被後世尊稱為杜工部也是因為嚴武給皇帝上表薦舉杜甫擔任了檢校工部員外郎一職。但杜甫漂泊旅程中最快樂的日子並不是流寓成都的這段時間,而是此後寓居夔州的那兩年,這多虧了他生命中的另一個貴人——夔州都督柏茂琳。

因為當時陸路交通不方便,而杜甫又是個喜歡欣賞山水的人,他從成都到夔州一路都是順江而下。他先是沿岷江經嘉州(今四川樂山市)至戎州(四川宜賓市),之後,自戎州沿長江經渝州(今重慶市)、忠州(今重慶市忠縣)到達夔州(今重慶市奉節縣),當時是唐代宗永泰二年,即公元766年的晚春。這年的十一月,唐代宗改元大曆,也就是說終止永泰年號,開始啟用大曆年號,柏茂琳在這個時候奉命到夔州擔任都督。

柏茂林應該是一個特別喜歡詩歌和詩人的高級公務員,他給杜甫提供了特別優厚的待遇,安排大詩人為公家代管一百頃東屯公田。杜甫在辦好公事的同時,自己也租了一些公田,並且和家人一起參加勞動。

在柏茂琳的悉心關照下,杜甫一家不僅過上了衣食無憂的小康生活,手中還有了不少的儲蓄,於是杜甫就投資買了四十畝果園,做起了優哉遊哉的田舍翁。美中不足的是,他的身體仍然和以前一樣老是病懨懨的,而且後來左耳聽覺開始一點點下降,越來越不像以前那樣靈光了。

這個時候,杜甫的弟弟杜觀從京城長安來到了夔州,兄弟二人在多年戰亂後異鄉相逢,自然是既悲且喜,百感交集,說不盡的往事,道不完的離情。弟弟離開夔州後,杜甫的思鄉之情越來越強烈,越來越難以抑製,重陽登高時他寫下了這首流芳千古的名詩:“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裏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對故鄉的思念終於讓杜甫做出了放棄夔州的安定富足生活,取道荊楚返回洛陽故裏的艱難決定,他把那片四十畝的果園送給了一個朋友,然後攜妻挈子穿越長江三峽來到了楚地重鎮江陵,就是現在的湖北省荊州市江陵區。

杜甫原想從江陵走陸路北上襄陽,然後從襄陽繼續向北直達洛陽,但是,當時的地麵交通遠不像現在這麼發達,結果,杜甫在江陵城外等了好幾個月也沒遇到可以載著他一家老小去襄陽的合適的車輛,無奈之下,杜甫決定繼續乘船順江而下,然後從位於現在湖北中部的沔鄂一帶轉入漢江,之後溯漢江而上抵達襄陽。杜甫逗留江陵前後偶遇了一個身份非常特殊的朋友,誰呢?後來的著名詩人李賀的父親李晉肅,李賀之所以被剝奪了考進士的權利,就是因為他父親名字中有一個和“進士”的“進”諧音的“晉”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