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連女兵阻擋三路日本兵(1 / 1)

一連女兵阻擋三路日本兵

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

1943年冬,日軍166師團氣勢洶洶從湖南華容、安鄉,湖北石首、公安向東南進犯,妄圖一舉攻占湖南津市後,與日第3師團、13師團、39師團、68師團和116師團合圍常德。為了阻擊日軍,國民黨第9戰區第53軍奉命前來參加“津市保衛戰”。當時的軍指揮部就設在津市市對岸的不二庵和公德林。不二庵和公德林的不遠處,就是中渡口,中渡口是津市通往外界的交通要道,是本次戰鬥的重點戰場之一,而接受此次保衛中渡口任務的部隊卻是一支女兵連。這麼重要的關隘,為什麼交給了一支女兵連呢?這事還得從1938年說起。

母子同校從軍抗日

這個女兵連的連長叫周詠南,湖南祁東縣人,原先是個教師,日軍的鐵蹄踏入中國後,國土不斷淪喪,於是她決心棄教從戎。1938年12月,周詠南的兒子高中畢業,她不是要求兒子繼續上大學或結婚成家,而是要求兒子與自己一道去投考黃埔軍校。當時的周詠南已37歲,超過報考年齡近20歲,所以一開始考官並沒有收她。但周詠南的決心很大,她對考官說,抗日救亡還分年齡大小嗎?我是教師,應該為人師表,應該為國分憂,要衝到最前線去戰鬥。今天,我把我的獨生子也帶來了,我們母子倆決定一同報考黃埔軍校。考官終於被周詠南的愛國熱情所感動,經過考試,母子倆都被錄取了。

盡管周詠南是黃埔建校以來年齡最大的學生,但她卻三次奪得全校臂刺冠軍,兒子各項成績也名列前茅。1940年的畢業典禮上,校長蔣介石親自為母子倆授了獎。嘉獎令說:“母子從軍同學,共赴國難,夙世楷模,殊堪嘉獎。”當時的大報《救國日報》亦以《母子從軍抗日》為題做了報道,號召全國人民向他們學習。

組建女兵連

從黃埔軍校畢業後,周詠南被分配到53軍任政治部中尉幹事。可是,周詠南卻不願坐在辦公室裏,她請求組建一支女兵連到抗日的最前線去。不久,她的請求得到批準。1943年1月27日,女兵連正式成立,周詠南被任命為上尉連長。全連建製為3個排,9個班,每班15人。每班有輕機槍組6人,步槍組8人,衛生員1人。全連共135人,直屬軍部領導 。

女兵連的訓練,一切從實戰出發,特別注重射擊、臂刺及徒手搏鬥。周詠南從小習武,功底紮實,特別是武術拳擊,功夫了得,一般情況下,兩個男人近不了身。所以,女兵連成立不到一年,全連女兵個個軍事過硬,英勇善戰。這次“津市保衛戰”全連更是抱定與陣地共存亡的決心,大家寫了血戰書和與親人的告別信,現在,全連隻有一個信念,那就是:團結一致,堅決守住中渡口!

守衛津市中渡口

1943年11月15日,守衛中渡口的戰鬥終於打響。首先向女兵連進攻的部隊是西路日軍布上聯隊鈴木大隊,其大隊長叫鈴木雄,是個佐官,氣焰非常囂張。敵人先是一陣炮轟,接著就是大隊人馬拚死衝殺。女兵連在連長周詠南的指揮下,沉著應戰,正麵阻擊,十幾挺機槍一陣掃射後,接著就是一陣手榴彈投向敵人陣地,敵人丟下十幾具屍首後慌忙撤退了。

鈴木雄沒有想到,一個女兵連竟有如此的戰鬥力,於是在發動第二次進攻時,他加大了炮火的力度, 進攻的人數也增加了幾倍。這次進攻,鈴木雄仗著人數眾多,更加瘋狂,他指揮三路人馬向女兵連猛撲過去。女兵連頑強阻擊,痛擊敵人。不一會兒,陣地前,就留下了一大片敵寇屍體。敵人雖傷亡慘重,但人數越來越多,終於衝進了女兵連陣營。危急之時,周詠南大喊一聲,首先躍出戰壕,她以一當十,左右搏殺,瞬間就宰了幾個日軍。一排長李克寒第二個衝出戰壕,端著刺刀撲向另一處衝上來的敵人,雙方展開了激烈的白刃戰。女兵連雖然早已抱定與陣地共存亡的決心,且個個越戰越勇,但終因敵人太多,漸漸地支撐不住了。

就在這緊急關頭,突然響起了衝鋒號,原來是三排長金妮率領她的預備排衝上來了,女兵連一下士氣大振,一陣奮力衝殺,敵人終被殺退下去。就這樣,陣地從淩晨一直堅守到了黃昏,日軍曾幾次衝入女兵連陣地,幾次進行激烈的白刃戰,但均被女兵連擊退。傍晚7時許,女兵連奉命撤出中渡口戰鬥。

這次戰鬥,女兵連斃敵近百,鈴木大隊隊長鈴木雄受重傷,女兵連全連傷亡40餘人,其中,一排長李克寒在白刃戰中被敵人包圍殉國,三排長金妮在掩護連長周詠南時壯烈犧牲,周詠南在最後的白刃戰中腿負重傷。

女兵連在這次津市保衛戰中,英勇無畏,敢於與日軍殊死搏鬥,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女性不畏強暴、不怕犧牲的戰鬥精神,受到了軍部高度讚揚和嘉獎。她們的愛國壯舉也一直為津市人民稱頌和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