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淞滬會戰:祖父讓日軍三易統帥(1 / 3)

淞滬會戰:祖父讓日軍三易統帥

口述

走進廣州市華僑新村,順著一條狹小通道往裏走,一棟兩層舊式洋房立於眼前,淡綠色牆身已是斑駁黯淡。在洋房二樓陽台護欄正中,鑲嵌著一塊牌匾,正中刻著兩個字——芳園。

“這座房子是祖父1957年買的,取名‘芳園’並親自題字,是為了紀念他1937年去世的發妻,也就是我的祖母彭惠芳。”原國民黨十九路軍軍長、抗日名將蔡廷鍇(1892-1968)的長孫蔡醒民,站在一樓小院,望著牌匾,目光深邃,話語凝重。“祖父的一生就倆字:愛國!”在他緩緩的講述中,一段久遠的曆史漸漸被還原、重現。

三次參軍,成為北伐名將

祖父的故鄉,位於廣東西部的羅定。1892年,祖父出生在當地一個貧農家裏,自小割草賣錢、替人放牛。12歲時,祖父被迫輟學,做過裁縫,當過獸醫,是家裏最主要的勞動力。也許是常年勞作的原因,祖父個子比同齡人高出一大截,到成年時,已長到了1.84米。

16歲那年,祖父看到一則招兵啟事,他不顧家人反對,偷偷報名,跟隨新兵隊伍開拔啟程。不料,在半道上,他卻被家人強行拖了回去。祖父的第一次從軍經曆,就這樣結束了。

那時,曾祖父有位姓羅的朋友,常來家裏談論時事。每次聽他講完時事,祖父就心裏憋屈:不去參軍打仗,白長了這麼高的個頭。於是,祖父再次報名應征,終於實現了他的從軍夢想。那年,祖父18歲。

然而,當兵沒多久,曾祖父突然病故,祖父不得不回家料理喪事。直到民國元年,祖父第三次踏上了參軍路。

祖父參軍時,還留著辮子,穿著“勇”字兵服。他是當了整整10年士兵後,才當上排長的。因為個子高,祖父常被將士們親切地稱為“高佬蔡”。祖父在生活上十分體恤士兵,在戰鬥中也會激勵士兵。有一個十九路軍的老兵,後來找到我,見麵就說:“無論打仗,還是衝鋒,你爺爺總是大聲喊叫:誰要怕死,就別來當兵!別穿這身軍裝!”

從1924年起,祖父跟隨孫中山,參加北伐戰爭,平定軍閥內戰。因驍勇善戰,屢立奇功,成為一名北伐名將。

1926年秋,祖父作為國民革命軍第10師28團團長,帶領部隊參加圍攻武昌城的戰鬥。當時,28團先後發起3次衝鋒,都以失敗告終,祖父為此心情鬱悶。隻要到了深夜,祖父就會吊著受傷未愈的左手,來到武昌城牆下邊,這裏瞧瞧,那邊看看,思索著如何攻城。

機會終於來了!一天,祖父連夜帶領全團埋伏在城牆南門附近。在一支投誠守軍的配合下,南門被打開,祖父手一揮,官兵們像潮水一樣湧向城中,與守敵展開激戰。這場戰鬥下來,祖父他們光繳獲的步槍就超過了2000支!祖父的28團一時名揚天下,與葉挺“獨立團”齊名。值得一提的是,祖父的28團和葉挺“獨立團”,都隸屬於著名的北伐“鐵軍”——國民革命軍第四軍。

“違命”抗日

武昌城圍攻戰勝利後,祖父出任第60師師長。1930年4月至11月,蔣介石和多個地方軍閥爆發戰爭。這是20世紀中國最大規模的軍閥戰爭,史稱“中原大戰”。這對蔣介石而言是決定命運的一仗,如果失敗,將失去在中國的統治地位。

戰爭初期,祖父和另一名粵籍將領、第61師師長蔣光鼐,奉命在南邊布防,堵截並擊退敵軍。而蔣介石在北邊戰場上卻接連失利。祖父和蔣光鼐奉命火速馳援,不僅打退敵軍增援部隊,還取得了反擊和總攻的勝利,為蔣介石扭轉戰局,平定天下,立下汗馬功勞。

事後,蔣介石將第60師、第61師擴編為十九路軍,任命祖父為軍長、蔣光鼐為總指揮,並賞款100萬元。此外,重獎祖父數萬元。這在當時國民黨將領中非常少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