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行刺袁世凱的傳奇女子(1 / 2)

行刺袁世凱的傳奇女子

人物

作者:楊紀

鄭毓秀1891年出生於廣東一個官宦家庭,父親是戶部的官吏,家庭禮教觀念很濃。然而鄭毓秀天性叛逆,將“三從四德”的規訓置之腦後。當時裹腳的風俗依然盛行,但是任憑家人軟硬兼施,年僅五六歲的鄭毓秀堅決不讓纏腳,家人也無可奈何。

鄭毓秀13歲的時候,祖母為她訂了一門親事,婚約對象是當時兩廣總督的兒子。鄭毓秀對此頗為不滿,甚至還自己寫信給自己的未婚夫,申明解除婚約。此舉一出,一片嘩然。此後鄭毓秀迫不得已離家出走。

1907年,16歲的鄭毓秀與姐姐去日本留學,接觸到當時在日本活動的同盟會,十分認同孫中山的反清革命思想,認定隻有徹底打破腐朽的秩序,才能建立一個嶄新的中國。一年後,經廖仲愷介紹,她參加了孫中山領導的資產階級革命黨——同盟會。不久,鄭毓秀回國從事革命活動。

刺殺袁世凱

作為同盟會的精英,鄭毓秀多次參與了革命黨人暗殺清廷要員的活動。汪精衛刺殺攝政王載灃,其使用的炸彈正是由鄭毓秀巧妙運用各種關係躲過層層審查,送到汪精衛手中的。辛亥革命期間,鄭毓秀多次為革命黨人秘密運送軍火,傳遞情報,也曾親自執行對當局政府要員的刺殺。

鄭毓秀第一個刺殺的目標,就是後來成為民國總統又複辟為皇帝的袁世凱。

為了能夠成功殺死袁世凱,鄭毓秀等革命黨人事先安排誌士分成幾組,準備在預定地點向袁世凱投擲炸彈。1912年1月15日,在萬事俱備的情況下,鄭毓秀突然接到同盟會駐北京支部的緊急命令,放棄刺殺袁世凱的行動。因為最新情況表明,真正阻礙南北議和的是以良弼為首的宗社黨,而不是袁世凱。鄭毓秀連夜通知戰友,但部分未接到通知的戰友已經開始按原計劃實施刺殺行動,鄭毓秀無奈之下也隻好趕去現場。

由於計劃有變,刺殺以失敗告終,參與行動的有十餘人被捕。鄭毓秀憑借自己的才智,巧妙躲過了追捕,又通過當記者的外國友人,以他們的名義將其中7名戰友保釋出獄。

後來在製訂行刺良弼的計劃時,鄭毓秀吸取了此次教訓。由於事先準備充足,這次行動終於成功。

鄭毓秀的刺殺行為激怒了袁世凱。1914年,袁世凱決定暗殺鄭毓秀,在這種情況下,鄭毓秀被迫出國。

從事革命的經曆讓鄭毓秀感到一個人光有熱情還不夠,必須具備先進的思想和技術才能有真正的用武之地,於是,她選擇了去法國留學。鄭毓秀進入法國巴黎大學的前身索邦(Sorbonne)大學學習,1917年獲得碩士學位。1924年,她在巴黎大學獲得法學博士學位,成為中國曆史上首位法學女博士。

鄭毓秀在法國的留學生涯可謂多姿多彩,特別是在1919年“巴黎和會”上,她的義舉成為她一生中濃墨重彩的一筆。

在巴黎和會上,本以戰勝國身份與會的中國,最後卻落了一個戰敗國的待遇,特別是將原本被德國強占的山東半島劃歸日本所有的消息傳開後,在法華人一片嘩然。此時正在法國留學的鄭毓秀被人們推舉為代表,前去與中國代表團團長陸徵祥談判。6月27日晚,300多名留法學生和華工包圍了陸徵祥的下榻地,要求他拒絕在和約上簽字。然而此時,陸徵祥已接到北京政府示意,準備在和約上簽字。鄭毓秀急中生智,在花園裏折了一根玫瑰枝,藏在衣袖裏,頂住陸徵祥,聲色俱厲地說:“你要簽字,我這支槍可不會放過你。”最終,中國代表沒有在和約上簽字,保留了中國政府收回山東的權利。後來,鄭毓秀還將這根玫瑰枝帶回中國,在客廳裏懸掛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