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前教女兒學會理財,給未來設個防
大多父母一直在努力給子女最幸福的童年,為此,在零花錢的供給上也是毫無節製,至於孩子怎麼花這些零花錢父母則不會放在心上,這從一個側麵反映了中國兒童理財教育的現狀。
苗苗家裏很有錢,每天上學父母都會主動塞給孩子一些零花錢。父母給她的零花錢沒有什麼具體的計劃,孩子想怎麼花就怎麼花,反正花完了父母就主動給。於是,苗苗與其他同學相比,就顯得零花錢比較富足,在學校裏是名副其實的“有錢人”,一個人花到不知怎麼花,就給同學花,每到周末就請關係好的同學外出吃飯,有時還唱唱歌。
老師家訪的時候把這個情況反饋給家長,覺得有必要讓苗苗學學“理財”。苗苗的父母覺得有道理,媽媽給苗苗規定了每月可用錢的數額,告訴苗苗如果錢沒有花掉,可以替她存在銀行裏,並且按照銀行利息的雙倍給她獎勵。不要看苗苗年齡小,但也挺會算計的,她一想,每月可花錢是固定的,自己現在節約一點,以後就會有更多的錢用來錢生錢,這才合算。此後,她就變得“小器”起來,不再給同學花錢,買東西也不再那麼大手大腳,自然她的“財產”也在不斷地增加。
看到苗苗的可喜變化,苗苗的父母又為苗苗建立了一本她自己的“賬簿”,苗苗計劃存夠錢去買電腦學習機。其實,苗苗的父母之所以讓苗苗自己攢錢買電腦學習機,就是讓孩子在這個攢錢的過程中體味到理財的快樂!為以後人生路上的合理理財打下基礎。
當前,中國的父母往往更重視孩子的健康、學習和品質的培養,有的父母受傳統觀念影響,盡量回避與孩子談錢,怕玷汙孩子“純潔的心靈”。麵對以上理財觀念,擺在麵前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孩子手中有過多的零花錢,如果處理不好,就會引發各種各樣的成長問題。比如,孩子隻知道花錢,卻沒有正確的消費觀念和創造財富的能力。
父母在給女兒購買衣服或學習用品時,應事先告訴她自己所能承擔的支出數額。然後幫助女兒列出日常所需或學習用品的清單,和孩子一起計算出清單總額並與可以支配的資金進行比較。
如果麵對預算超支,讓孩子自己決定裁減,若孩子不願裁減,便隻能拿出她自己的儲蓄。這個過程可以使女兒學會有節製地花錢,學會預算、財務決策等。
節假日買禮物時,先讓孩子確定禮物的大致價格,不管這筆錢是由家長支付還是讓孩子用自己的儲蓄承擔。重要的是一旦預算確定下來,就要堅持。
如果預算超支,可引導孩子考慮選擇其他禮物,也可鼓勵孩子購買質量有保證的打折商品。為了鼓勵孩子“少花錢多辦事”,家長可把打折的錢獎勵給孩子,或把錢存起來,或買自己必需的物品。
當前的投資形式有許多,家裏在進行投資決策的時候,無論是銀行存款、股票、房地產、期貨、債券、黃金,還是共同基金、外幣存款、海外不動產、國外證券等,家長有必要讓孩子接受一些熏陶和了解,初步讓孩子了解銀行存款的安全性最高,變現性也強,但獲利性相對地低了;股票、期貨則具有高獲利性、變現性,但安全性低;而房地產的變現能力低,但安全性高,獲利性則視地段及經濟景氣而有彈性,無論選擇哪一種投資,都要配合大經濟環境和時局變化。
教女小貼士
孩子總要獨立生活,高度發達的商業社會裏,“理財能力”就是“生存能力”,“理財教育”起步晚,孩子對社會的適應性就會差。培養孩子的理財能力,父母不妨學學美國家長是怎樣教育孩子理財的,一步步實現對孩子理財能力的提高:孩子三歲的時候,教她辨認硬幣和紙幣的區別;四歲的時候,讓孩子了解每枚硬幣是多少美分,能夠買到多少東西;五歲的時候,要孩子知道基本硬幣的等價物,告訴孩子錢是怎麼來的;六歲的時候,孩子就能夠找到數目不大的錢,能夠數大量的硬幣;七歲的時候,讓孩子懂得看商品的價格標簽;八歲的時候,讓孩子知道想要賺錢必須工作,錢可以存到銀行裏;九歲的時候,讓孩子製定簡單的一周開銷的計劃;十歲的時候,讓孩子知道每周節約一點錢,以備將來有大筆開銷的時候使用;十一歲的時候,知道購物時比較物品的價格;十二歲的時候,懂得使用銀行業務中的術語並學習製定兩周開銷的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