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每個小朋友的性格都不同,感興趣的東西也不同,他有喜歡表現的,當然也有他不愛表現的,不愛表現並不說明信心不足,更不是有什麼問題。
其次,孩子在課堂上不愛表現,可是在別的方麵表現卻可能很大方,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這是受到了“社會促進”
和“社會抑製”的雙重作用。
1898年,美國社會心理學家特裏普利特(M.Triplett)以一群自行車選手為研究對象,讓被試在三種情境下,騎自行車完成25公裏路程。第一種是單獨騎行計時,結果表明,單獨計時情境下,平均時速為24英裏;有人跑步陪同,平均時速為31英裏;而與其它騎車人同時騎行,平均時速為32.5英裏。
在有別人在場時活動效率比單獨活動時更高,這就是所謂的“社會促進效應”。它的心理機製是,別人的表現和動作可以轉換為自己的外界刺激,從而引起自己相似的心理反應和動作表現。
在日常活動中,相信許多人都有過這樣的體會:獨自一人吃飯沒滋味,幾個人一起吃飯就會感覺香甜滿口、食欲大增;幾個人一起騎車也會感覺比單獨騎車速度快,且省力多;一群人看世界杯,叫喊的音量更大,頻次更多……
不過,心理學家在後續的研究中發現,在很多情況下社會促進現象並未發生,恰恰相反,當別人在場時反而會抑製個體的表現,使其表現水平下降。
1920年,社會心理學家奧爾波特讓9名被試者在不與別人競爭的正常情況下,對內容相同的短文寫出反駁意見。
結果發現:從完成作業的速度上看,有6個人在一起做時比個人單獨做時要快,3個人在單獨做時速度更快;而從完成的質量上看,所有的人單獨做都比一起做得更好。
於是,他給這種現象起一個與“社會促進現象”相對的名詞:社會抑製現象。此後J.F.達希爾在1930年發現,在有觀眾在場時,被試進行乘法運算會出現許多差錯。J.皮森在1933年發現,在完成記憶工作時上,有旁觀者在場會降低被試的表現。
後續的實驗發現,背誦詩歌、寫作文、做數學題的時候,還是單獨一個人效果好一些。如果和別人一起做,或者做的時候旁人盯著看,反而會感到心慌意亂,從而降低活動效率。
那麼,為什麼在有人在場時活動效率有時增高,而有時卻會下降呢?或者就如你關心的,為什麼孩子唱歌跳舞時愛表現,而上語文課時卻不愛表現了呢?
社會心理學家發現,如果任務對一個人來說是相對簡單和常規性的任務,那麼他的操作會更快、更精確。但如果是相對複雜的、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的工作,別人的出現可能會對表現產生消極影響。
從另一個角度說,人們從事的任何一種活動,總有熟練的地方,也總有不熟練的地方。如果熟練的成份占優勢,那麼社會促進作用就表現為活動效率的提高;反之,如果不熟練的成份占優勢,就表現為效率的降低。
孩子對一個舞蹈練得很熟練了,那麼在有人在場的時候,她會受到鼓舞,從而極力表現自己,結果越跳越好。
但是,如果在語文學習中,她對一些課文掌握得半生不熟,那麼當老師要求她讀或背時,她就會覺得尷尬、著急、緊張,而越是這樣,手和腦子就越不聽使喚,平時略想一想就能回憶起來的詞,這時也會想不起來,就是勉強還記得的篇幅,也因為緊張而結結巴巴了。
基於上麵的情況,我們可以學會利用社會促進效應的好處,同時克服它的副作用。當孩子的某種活動能夠進行得比較熟練時,就可以讓她大膽在人前顯示一番,這樣可以幫助她進一步提高活動的效率和水平,同時培養起她的信心。
如果某些項目覺得還不熟練,那就且不要強製她像其它同學那樣表現,與其逼她“獻醜”打擊自信心,不如幫助她先獨自埋頭學習,把基本功打好。
53
最後通牒效應:孩子做事拖拉怎麼辦?
和一個磨蹭的孩子說“快點吧”,就像對一個抑鬱症患者說“你必須高興起來”一樣,是沒有任何意義的。
現實生活中,有不少愛磨蹭的孩子。
他們一點都不知道時間的重要性,每天早上起來不急著穿衣服、刷牙、洗臉,以至於上學經常遲到;吃飯時也是如此,如果家長不催的話,都能吃一個多小時。寫作業時也是如此,一會兒喝水,一會兒玩橡皮,20分鍾的作業拖一個多小時還不能完成……
在這樣的情景劇中,扮演配角的家長總是習慣性地一遍一遍地提醒和催促:“該寫作業了。”“到練琴時間了,別看電視了!”“快洗澡了!”但是,和一個磨蹭的孩子說“快點吧”,就像對一個抑鬱症患者說“你必須高興起來”一樣,是沒有任何意義的。
孩子做事愛磨蹭,通常的原因,一是因為他們的時間概念比較模糊,不像我們成人那樣具有時間緊迫感。他並不知道,如果把一件事盡快做完之後會有什麼好處,也不認為自己慢有什麼不好的;二是因為,他們的神經類型往往屬於安靜而緩慢型,即便是有強烈的外界刺激也是慢條斯理,緊張不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