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對孩子的真正教育是自我教育,真正的控製是自我控製(4)(1 / 3)

有時大人忍不住要大發雷霆,但這種情況下最好還是克製自己,先了解一下孩子從哪裏學到的這些粗話,以及他的情緒的由來。

孩子上學後,生活圈子已不止家庭。在學校、課外班,甚至是互聯網,他都可以有自己的朋友。

在交往中,孩子可能會受不良風氣影響,以為說粗話能獲得認同,為了融入集體而說。也可能是孩子希望在交際中獲勝,發覺講粗口可以“威懾”對手,便會故技重施。也可能是孩子感到無人疼愛或受忽視,發現“不良行為”反而能吸引父母關注,也會樂此不疲。所以爸媽在找尋問題根源時,要跟進孩子的成長。

多數情況下,孩子的情緒可能源於一些在大人看來是雞毛蒜皮的小事,但對孩子來說,卻是他們從未遇到的衝擊。

要耐心聆聽,也讓孩子在重述的過程中過濾及領悟事情。父母聽完後,也可提出一些解決方案,或與孩子討論應付方法,幫助他正麵而切實地解決問題。

看到孩子講粗口時,父母要馬上向他表明你的立場,可以這樣說:“我們家每個人都尊重別人,我們從不像剛才那樣說話。”要告訴孩子,粗話不一定會嚇倒、嚇退別人,反而會給別人帶來傷害,使人感到很傷心和生氣,更會引起對方的鄙視,那是不是孩子想要的效果和希望塑造的形象呢?

要教孩子知道可以用其它方法處理不滿的事,讓情緒得到適當的排遣。比如聽強勁的音樂、看短片、和父母一起討論解決方法,都是一種發泄不滿的方式。

59

附帶學習:要不要禁止孩子玩電子遊戲?

電子遊戲可能是導致成癮的源頭,也可能是很有效的教育手段。

從1971年世界上第一台街機遊戲“SPACEWARS”被開發出來至今,電子遊戲已經存在了40多年。隨著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喜歡上這種娛樂方式,因為玩電子遊戲而犯罪的報道也屢見報端。特別是近幾年來,有關電子遊戲對於孩子的不良影響,也已經報道得夠多的了。

在很多人心目中,電子遊戲成了導致孩子犯罪的罪魁禍首。

那麼,電子遊戲是不是真的如有人所說是“電子海洛因”,必須禁止孩子接觸呢?

對電子遊戲的批評焦點之一,就是成癮問題。美國心理學家弗吉爾·葛裏菲斯(VirgilGriffith)曾經對387名12~16歲的青少年進行調查。他得出的結論是:“由於玩電子遊戲有潛在的成癮可能,在一個8歲開始玩電子遊戲的孩子比一個十幾歲開始玩的孩子之間,它對前者更有害。”

我曾經聽過這樣一個笑話。一位父親找不到自己的兒子,就打電話問兒子的同學:“你知道小明在哪裏嗎?”

那同學簡潔地回答說:“如果他有錢,就在玩電子遊戲;如果他沒錢,就在看別人玩電子遊戲。”

除了成癮之外,批評的第二個焦點問題是電子遊戲導致孩子的攻擊性行為。很多研究指出,玩暴力遊戲的孩子與其它同齡人相比,表現得更加不友善、心胸狹隘,更容易對暴力習以為常。但是,有關電子遊戲和攻擊性行為之間的關係,至今還沒有哪一項研究獲得定論,而且多數研究隻調查了短期影響,尚無人對玩家進行長期跟蹤以做出更詳盡的分析。

不過,玩電子遊戲一旦成癮,就可能如一位芬蘭心理學家指出的,對他們的思維和感情產生不良影響。

但是電子遊戲也並非是一無是處。因為現代電子遊戲已經成為一種複雜多變的娛樂方式,人們在玩的時候必須在多次失敗中總結歸納出方法,建構有關遊戲世界的係列假設,在遇到障礙時向其它玩家求助,解決問題和謎團,最終學會如何遊戲。

對於不玩遊戲的家長來說,可能會覺得這都隻是浪費時間和精力。其實,玩家在遊戲中不僅獲得了快樂,同時也無意中自主學習了不少知識:他們得到了良好的空間思維能力,能夠同時處理大量的圖形信息,在讓人迷惑的立體空間中穿行中,其思維的協調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也就是說,電子遊戲可以幫助孩子思考,學會如何解決問題和做出決策;這就構成了“附帶學習”,即從他們所參與的其它活動中無意地學習,而不是像通過閱讀書籍那樣有意獲得顯性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