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自然敏感期——大自然是培養孩子智能的樂園(1 / 3)

“小花貓,上學校,老師講課它睡覺……”提起這樣的兒歌,許多成人會記憶猶新。沒錯!成長的歌謠就是每個人一生中最珍貴的回憶,而歌謠中的大自然更是每一個孩子成長的搖籃,帶著孩子親近自然,引導孩子感悟自然,生命的奇跡就

會發生。

捕捉孩子自然的敏感期

一位媽媽曾這樣描述:

5歲半的兒子最近養了不少小動物,一條金魚,一隻蛐蛐,兩隻青蛙,還有三隻小雞。有時候,兒子會高興地說:“爸爸媽媽,我家都快成動物園了。哈哈!”不僅如此,兒子還會把鄰居家的小狗,隔壁楊叔叔家的熱帶魚當做他的好朋友。

說起照顧這些“小成員”,兒子也是絲毫不馬虎。

“媽媽,我們給金魚換水吧。”

“爸爸,記得給小雞買糧食啊!”

雖說好多時候,兒子對小運動的照顧都由我們代勞,但是看到兒子的那股認真勁兒,我們當家長的還是默認了孩子的行為。

兒子不僅喜歡小動物,對身邊的小植物也格外有心。他經常會細心觀察植物的生長,對種子的發芽、小樹的長高……他都特別感興趣。

看了相關育兒書,我才知道這是兒子的自然敏感期到了。最近,我又為兒子買了一本親子閱讀書《我的野生動物朋友》,兒子的好奇心又轉移到野生動物身上了。

很顯然,故事中的小朋友進入了自然敏感期,事實上,在所有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都會經曆這麼一個時期。一般來說,當孩子到了五六歲這一年齡段,就會對大自然、生物以及外界所有事物產生越來越濃厚的興趣,這就表明孩子的自然敏感期來到了。

在這一段時期,他們會吵著嚷著要把外麵嬌小脆弱的小動物抱回家,他們會學著大人的樣子耐心細致地照顧這些“小夥伴”,他們會有模有樣地為這些小生命起名字,逗它們開心,跟它們玩鬧。當然,他們也會格外留意小種子的發芽、小樹苗的開花。當有一天你的孩子出現這些變化的時候,他們一定是進入了喜歡大自然的敏感期。

喜歡動植物是孩子的天性,在他們眼裏,這些小生命就是自己的小夥伴,是他們生命中的一部分,而孩子愛護動植物的行為,實際上就是培養他們愛心的過程。在照顧動植物的過程中,孩子一點點地學會了付出,學會了關照,也體驗著奉獻,當然,孩子對自然界以及生命也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

事實上,在孩子出生後的最初幾年,他們的發展是以自我為中心的,最關心的就是自己,而對於自己需求以外的人或事物是絲毫不在意的。

然而,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眼界的開闊,他們漸漸發現這個世界上實在有太多有趣的事情了,這就吸引他們忍不住想要把這一切都觀察、探索個夠。

開始的時候,孩子對於動植物的喜歡僅限於觀察,慢慢地,他們又發現了一個“新大陸”。這是因為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他們一直處於被家長保護的狀態中,這讓孩子認識到家長強大的一麵的同時也認識到了自己弱小的一麵,而身邊嬌小脆弱的動植物的出現讓他們找到了比自己更脆弱的生命,而這一驚人的發現恰恰突顯了孩子的強大,所以在孩子幼小的心靈中,自然會產生一種保護弱小的欲望,於是,在日後的生活中,孩子會格外關心小動物,收留小動物,而看到無家可歸的或是受傷的小動物,他們的憐愛之心似乎更為強烈,這其實恰恰是孩子的一種保護欲望的表現。

其實,人類和動物都是大自然的產物。尤其是人在嬰童時期,孩子們早在社會化之前,擁有更多的是自然屬性,因此他們與動物有更多的情感,而一個和諧發展的人,首先應該是能夠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的。

與其他任何一個敏感期一樣,自然敏感期也是稍縱即逝的,所以,家長一定要幫助孩子把握這一敏感期,帶他走入大自然,引導他們照顧小動物,共同分享孩子成長中的樂趣。

成長日記74:我要我的“好朋友”

辛辛五六歲的時候,特別喜歡養小動物。有段時間裏,家裏到處是螃蟹、小兔子、蝸牛,還有別人已經丟棄的剛孵出的小雞。

後來,辛辛的精力主要集中在“黃冠冠”和“綠泡泡”身上,這是兩隻被染成黃色和綠色的小雞。每天,辛辛從幼兒園回來,第一件事就是跑過來和“黃冠冠”和“綠泡泡”打個招呼,然後學著我的樣子,耐心親切地給他的“小寶貝”喂食。

喂完之後,辛辛還會把他的“小寶貝”抱在懷裏,小心地用自己的臉去貼貼“小寶貝”的毛,並且關切地問:“小寶寶,今天你乖不乖啊?”那股子專注勁兒,真是一點也不亞於我照顧他時的樣子。

後來不知什麼原因,“黃冠冠”和“綠泡泡”相繼“去世”了,這可讓辛辛傷心了好長一段時間。為了安慰辛辛,我特意送給他一對“新朋友”——兩隻可愛的小烏龜,但是,看到這對“新朋友”,辛辛反而一反常態地說:“它們不是我的朋友,我要我的‘黃冠冠’和‘綠泡泡’,它們才是我的好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