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辛媽媽)
教 子 心 得
當孩子到了五六歲,很多家長會有這樣的疑問:為什麼孩子總喜歡纏著爸爸媽媽給他們買個小動物?為什麼孩子總喜歡在動物園癡迷地與那些小動物交流?
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讓孩子們鍾情於那些小動物呢?其實,這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很特殊也很正常的一個階段,他們對小動物之所以會有這麼濃厚的興趣和熱情,是因為他們正處於喜歡動物的敏感期。
在孩子3歲之前,他們仍然處於發展自我的狀態中,隻關注自己內心的感受,對於自己周圍世界的認識還處於一種蒙昧狀態。但是,在孩子3歲之後,尤其是當他們到了五六歲,對大自然裏所有事物的興趣會越來越濃,而在孩子幼小的心靈中,所有小動物與自己一樣都是有生命的。因此,他們會像爸爸媽媽照顧自己一樣給小動物喂食、為小動物起名字、與它們一起嬉戲……很顯然,此時的孩子儼然已經把小動物當做他們親密的夥伴。所以,當辛辛得知自己朝夕相處的“好朋友”“去世”的消息時,自然是倍感傷心。
然而,很多時候,家長往往難以理解孩子內心的真實感受,說出或是做出讓孩子更加傷心的話或是事,挑剔小動物髒、脫毛,嫌收拾大小便太煩人;抱怨孩子太任性,死了的動物,怎麼可以再複活……家長的這種行為很容易使孩子的心靈受到更為嚴重的傷害,甚至緊閉心門,拒絕與家長溝通。
因此,當孩子撫愛小動物的時候,家人不要對他的小動物吹毛求疵,而是給孩子提供積極的指導,幫助他們學習自己照料小動物。家長也應該認識到養動物這件事不僅可以豐富孩子的生活,還能培養孩子的愛心和責任心,激發他們對家庭、社會以及大自然的熱情。具體到小動物“去世”這件事,家長千萬不可說出“既然已經死了,就沒有必要再傷心”這樣的話,這樣隻會使孩子越來越傷心,即使家長主動提出送孩子一個新動物,孩子的傷心感也不會減輕;反之,如果家長能夠真正用心地去理解孩子的那種失去夥伴的傷心感受,這樣孩子脆弱的心靈才會因為受到家長的理解而受到撫慰,而孩子也會很快從悲傷的感覺中走出來。
成長日記75:讓孩子和小動物交朋友
有一天,我在早市看到有人賣小雞、小鴨,都是剛孵出兩三天的小寶貝,看著實在是心疼不已,就買了兩隻小雞。回來後,我找來一隻大紙盒,當小雞的房子,鋪上兩三層報紙,當小雞的床,再撒上些小米,小雞就開飯啦。
沒一會兒,5歲半的陽陽就跟爸爸從幼兒園回來,發現家裏多了兩個“新成員”,那叫一個高興。隻見陽陽脖子伸得長長的,圍著小雞房子轉了好幾圈,腦袋也幾乎要探進盒子裏,差點沒碰著小雞的鼻子。後來,他又伸出小手想摸摸小雞,可是想摸又不敢摸,非讓我抱起來他才敢小心翼翼地摸摸小雞的背。
剛認識了“新成員”,陽陽又張羅著要給小雞起名字,琢磨來、琢磨去,他突然興奮地向我們宣布,“我們的新成員有名字了,一個叫大黃,一個叫二黃。”我和陽陽爸爸都覺得這個名字非常好聽,給了他一個甜甜的吻。
自從家裏有了這對“新成員”,陽陽現在又多了一份牽掛,每天早上醒來第一件事就是去看看小雞起床沒起床,出門時也會和小雞說再見,自己要睡覺了還要看看小雞睡了沒有,從幼兒園回來還會開心地說:“媽媽,咱們帶小雞下樓去玩吧。”
有幾次,陽陽跟我說院子裏的小朋友都非常喜歡他的小夥伴,他們還都想抱一抱,但是小朋友那麼多,於是他就讓他們排好隊,一個一個地抱。如果有人對小雞不好,他就會對他們說:“別動它,你會把它捏疼的,快放下!隻許看不許動!”
看著兒子自豪幸福的樣子,我知道,孩子喜歡動物的敏感期來了,而我們鼓勵他養小動物的確是一種明智的選擇。
教 子 心 得
動物是人類的朋友,喜歡與小動物相伴,也是孩子的天性之一。在孩子的眼裏,小動物如同兄弟姐妹一樣,是自己最親密的朋友,孩子愛和它們嬉戲,度過美好的時光;喜歡把自己的悄悄話告訴小動物。與小動物的接觸不僅能激發孩子活躍、好奇的天性,讓他們得到心理上的安慰,獲得一種安全感,還可以讓他們開闊視野,走進大自然,更體驗著生命的奧妙,享受著付出與收獲的樂趣。
故事中小動物的“小主人”陽陽恰恰體會到了這一點,當然,更值得慶幸的是,他有一對能夠理解他的心思,懂得尊重他的成長規律,善於保護他的成長需求的父母。假如陽陽的家長不尊重孩子的成長規律,那麼孩子的自然敏感期很快就會消失,孩子對周圍事物的探索欲求也會減退,可以想象一下,一個對生活缺少探索欲望的孩子,他的成長會是健康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