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這也並非家長可以任孩子隨心所欲地養小動物,其實,當孩子過了喜歡小動物的敏感期,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的探索欲求就會轉向別的對他們來說更有興趣的地方。所以說,作為父母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一定要把握好每一個敏感期,讓他們自然而然地成長,才能讓孩子真正地體會到生命的真諦!
成長日記76:喜歡小動物,幹嘛還要虐待它?
一個周末的下午,我坐在沙發上整理晾曬好的衣物,剛剛還在旁邊玩積木的樺樺一抬頭竟然不見了。咦,剛才還在這兒,一眨眼工夫小家夥跑哪兒去了呢?
轉身一看,原來樺樺又來到了雞窩旁,兩隻小手正往裏伸,看到這一幕,我立馬喊道:“樺樺,不許抓小雞!”
上周末,我帶樺樺到朋友家玩,看見他家養的小雞,樺樺甚是喜歡,最終答應給他買兩隻同樣的,才肯跟我離開。
剛開始幾天,樺樺還是喜歡得不得了,總想抱它們,可是,昨天他就把一隻小雞抓出來,放到桌子上又推下去。
所以,當我看見樺樺又向雞窩伸手的時候,自然是連忙放下手中的衣物,趕緊大聲製止,並且一個箭步地將他已經伸到雞窩邊的手拽了出來。
而樺樺呢?很是不滿地說:“樺樺要,樺樺要。”掙紮著想再去抱。
我語氣溫和對他說:“你忘了昨天你差點傷害了一隻小雞嗎?我們要愛護小雞,要不小雞會被抓疼的,那好可憐哦。”
可是,即便我這麼教育他,後來還是會時不時地看到樺樺拿針紮小雞的肚子,或是沒輕沒重地捏小雞,而樺樺看到小雞痛苦掙紮的樣子,反而會偷偷地樂嗬嗬地笑。
(樺樺媽媽)
教 子 心 得
在喜歡小動物的敏感期,很多小朋友對小動物的表現是親昵、疼愛,甚至是日夜思念,但是為何故事中的樺樺會做出令人詫異不已的事情呢?其實,樺樺之所以會有這種虐待小動物的行為,恰恰說明他的心理存在一定的問題。
兒童心理學研究表明,孩子出現虐待小動物的現象,可能源於以下幾種情況:
出於好奇。這個年齡段的孩子認知水平有限,隻想看看這樣做小動物會有什麼反應。麵對這種情況,家長可以告訴他:這樣對待小動物它會難受,你打它,它會痛,如果大人也這樣打你,你是不是也很痛呀!你希望爸爸媽媽也會打你嗎?為了更好地培養孩子替小動物著想的能力,家長也可以經常帶他們去動物園,讓他們觀察飼養員如何喂養動物,讓孩子輕輕撫摸溫順的小動物,當孩子體會到和動物和平相處的樂趣時,自然也就知道怎樣對待小動物,當然,這也培養了孩子的同情心,增長了孩子的知識。
感情的宣泄。當今社會不少家庭,由於爸爸媽媽工作忙,孩子經常是獨自一個人留在空蕩蕩的房子裏,久而久之,在這種缺乏“愛”的家庭中成長的孩子極易變得孤獨和冷漠,這樣就會造成孩子心靈上的創傷,而壓抑的情感終究是要宣泄的,於是,孩子就會找比自己更弱小的動物作為宣泄對象,最終在虐待小動物的行為中,孩子顯示了自己的力量,也獲得了感情上的滿足,然而,這樣發展下去隻會造成孩子心理的不健康。故事中的樺樺因為父母工作忙,經常自己獨處,時間久了,他就會通過虐待小動物這一行為來彰顯自己的強大。這麼看來,作為父母一定要給孩子更多的“愛”,讓他們明白爸爸媽媽是真心愛他的;在孩子受到表揚或是批評,都要鼓勵他們談談自己的感受;遇到不滿,也要鼓勵他們發泄自己的情感,而且發泄過後還要給予適當的引導。
效仿大人。對於年齡尚小的孩子,他們的很多生活經驗是通過效仿大人獲得的,不管好壞,照單全收。因此,家長的行為規範以及孩子的生活環境對他們的影響是很大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說的就是這個道理。所以,家長要注意檢點自己的行為,淨化孩子的生活環境,培養孩子同情心,這樣,孩子才會逐漸明白動物是人類的朋友,大家應該和平共處。
一些螺旋狀的敏感期會伴隨著孩子一直成長到12歲,從繪畫、音樂、婚姻、語言、審美、秩序,一直到對空間的認識、人際關係的處理以及自我獨立等等。不僅如此,在6~12歲的孩子身上,也開始明顯地表現出理財的興趣和深入思考問題的趨勢。
第七章 6歲以上的敏感期:愛得多不如愛得對,鼓勵孩子挑戰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