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成長日記洗洗刷刷的經濟學(1 / 1)

筠筠9歲的一個傍晚,我帶著她從外麵散步回來,在路上,女兒跟我說起這樣一件事。

筠筠說:“媽媽,班上很多小朋友都幫大人做家務賺錢,洗碗、拖地、擦玻璃什麼都幹。”

我問筠筠:“那麼,他們洗一次碗多少錢呀?”

“一塊錢。”筠筠幹脆地答道。

“哦,那你的小朋友賺了錢都用來做什麼呢?”我故意問筠筠。

筠筠看我很感興趣,就一口氣說道:“買自己喜歡的玩具呀,你不知道學校門口有好多玩具,那都是我連玩兒都沒玩兒過的。”

我看了看筠筠笑了,說:“這辦法好呀,學會了做家務,也學會了賺錢,如果你想嚐試,也可以呀!”

我剛說到這裏,筠筠反而這麼問我:“媽媽,你知道我為什麼會想起這件事?”

“哦,我還真不知道啊。”筠筠的話反倒把我問倒了。

隻見筠筠忽閃著可愛的大眼睛,認真地說:“我昨天學了一篇課文,講了一個叫傑克的外國小男孩,靠給別人送報紙賺錢,但是他很節省,每天中午隻用兩美元買午餐,一美元的一根香腸,還有一美元的一聽可樂。”

“哦,是這樣呀!”我沒有繼續說什麼,陷入了沉思。

接下來,我和筠筠就開始商議,看她能幫大人做些什麼家務活,而且我還把每一項家務該付多少錢也規定好。

第二天一早,筠筠一起床便幹脆利索地把自己的被子疊好、床上衣物收拾好。吃過早餐,她還很認真細致地把碗筷洗刷妥當。

不僅如此,當天晚上放學後,筠筠也認真細致地落實了洗碗、掃地、拖地等幾項任務,而且每落實一項就在我們一起製作的登記表上麵做了記號。

不知不覺,一個星期過去了,筠筠這一周的表現一直都很不錯,最後,我們兌現了自己的諾言,筠筠也收獲了她的勞動報酬。

我不知道孩子的這份興致會持續多久,但是我依舊會盡力為她提供一個實施的平台。後來有一次,我還有意識地引導筠筠把她的勞動報酬拿出一小部分,捐贈給災區生活貧困的小朋友,令我欣慰的是,筠筠也是欣然同意了。

(筠筠媽媽)

教 子 心 得

很多家長都曾有過這樣的體驗,突然有一天,孩子對“做買賣”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們會跟大人討價還價,討論洗一次碗多少錢的問題;他們會樂滋滋地在家裏整理衣物、擦洗桌子,甚至一幹就是好幾個小時……在這些時候,往往一邊是專心“經營”的孩子,一邊是偷著樂的家長,有趣而幸福的生活畫麵背後,更提醒了我們成人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有一個不可忽視的現象,那就是孩子也有“財商的敏感期”。

孩子賺大人兜裏的錢,這聽起來似乎有些不合情理,但是正如我們熟悉的道理所講的一樣,“生產和交換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經濟活動。”事實上,8歲左右的孩子會普遍出現這麼一個財商的敏感期。孩子不光在家裏,在學校、教室裏也會有類似的“交易”,有時連教師都會情不自禁地參與進去。

對此,育兒專家認為,最好的教育孩子認識金錢的方式就是在生活中引導他們體驗和管理金錢,這也是引導孩子學會規劃夢想和管理人生的教育方式。沒錯!在孩子眼中,錢還是很抽象的,但是讓孩子知道錢是怎樣來的,應該怎樣合理地花才是最需要在生活中不斷實踐、不斷體驗的一堂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