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成長日記背地裏伸手去拿(1 / 1)

豪豪,今年8歲,是個特別聰明可愛的孩子,獨立能力強,生活習慣也很好,在同齡孩子中,是少有的凡事都自己做主的人。

但是,最近一段時間,我卻發現了這樣一個現象:家裏專門裝零用錢的小罐子,原先放了上百張的一元紙幣,現在竟然隻剩下幾張了。

我細想了想,平時家裏很少有外人來,隻有豪豪的爺爺奶奶和我們一家三口住,而兩位老人平時是從來不動這些零錢的。

這可把我給難住了,難道是兒子豪豪幹的?

一天晚飯後,我把豪豪叫到身邊,一番盤問,外加責問後,豪豪承認了錢是他拿的。我問他都用來做什麼了,豪豪隨口便說:“都買零食和玩具了,當然,也不全是我玩了,我吃了,有時我也會把買的零食分給小夥伴一些。”聽兒子這麼說,真是把我氣得語無倫次了。

在我看來,平時我們對豪豪也做過理財教育,也做過誠信教育,當然更教育過他要勤儉節約,但是,現在我弄不清楚,孩子的品質為什麼會發展到從家裏“偷拿錢”的地步。

後來,豪豪爸爸也知道了這件事情。我們兩個人達成一致,對豪豪的事情既不指責,也不打罵,而是與孩子進行了一次長談。

豪豪爸爸說:“兒子,你想買自己的東西,爸媽是完全理解的,但是,你現在沒有掙錢的能力,隻能由爸媽給你錢。你要知道,爸爸和媽媽每天早出晚歸去掙錢多不容易啊。如果你能體諒爸媽,愛爸媽就要學會在花錢時想一想我們的辛苦。”

看到豪豪的情緒很穩定,豪豪爸爸繼續說:“兒子,你想做一個誠實的好孩子呢,還是想讓別人一看到你就把你和小偷聯係在一起呢?”

豪豪沒有吱聲,豪豪爸爸又說:“誠實的孩子是不會背地裏做不誠實的事。即便想花錢,也會和爸爸媽媽說,而且在征得大人同意,拿到錢後才去合理消費。因為好孩子絕不會隨意亂花爸爸媽媽的辛苦錢和血汗錢。”

這時,豪豪基本上明白自己錯在哪裏,邊掉眼淚邊告訴我們他錯了。

(豪豪媽媽)

教 子 心 得

在家庭教育谘詢指導過程中,家長反映自己的孩子從家裏“偷拿錢”的這種事情十分多見,這是小學階段孩子的一種常見現象,有些教育專家給這一現象的行為定義為“購物敏感期”。

當孩子進入小學階段,通過學習課本知識,他們對錢幣已經有了清楚的了解,無論是硬幣還是紙幣都很熟悉,而且孩子還學會了用大人給的零花錢去買自己想要的東西。也就是說,當孩子明白用等額的錢去換取自己想要的物品時,便基本上清楚了購物(消費)的含義。

後來,隨著孩子從購物經曆中不斷豐富自己的經驗,隨著孩子獨立能力和獨立活動區域的拓展,漸漸地,他們便會把購物當成是一件極為自然的事,這就如同小時候央求大人給他們買玩具一樣。有一點值得注意,那就是在孩子購物的過程中,他們是不會考慮所得的錢是否為自己合理所有的,於是,當大人給的零花錢花完以後,他們便開始動腦筋想辦法從其他途徑獲得錢,因此出現了“偷拿”的現象。

然而,當家人麵對孩子的這種行為時,除了氣憤,更多人還會認為是孩子的品質出了問題,於是,一氣之下,對孩子非罵即打,試圖用這種方式來堵住管教上的漏洞。而對於有這種行為的孩子來說,他們並不清楚自己的行為是不誠實的,甚至全然不去考慮這與道德是否有關,他們隻是把目光專注於“偷拿”的過程,以及購物時的那種愉悅心情。

在這種時候,作為父母,應該意識到孩子正處於“購物的敏感期”,不要過於放大“偷錢”這件事,也不要過於擔心孩子會不會由小偷養成大偷的壞習慣,甚至將來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其實,對於“購物敏感期”的孩子來說,還沒有發展到品質很惡劣的地步,故事中豪豪父母的應對方式就很值得效仿。首先,他們一致認為要信任孩子,就不要用打罵方式來懲罰孩子;其次,要尊重孩子的需求,理解孩子也有購物的欲望;再次,讓孩子明白父母賺錢的不容易,進而讓孩子明白懂得節約是一種美德,而胡亂花錢是一種壞習慣;同時,還讓孩子明白了誠實這一品德對他們的成長有多麼的重要;最後,這對父母也很自然地教育了孩子,即便你有消費的權利,但是你也要懂得合理消費。

很顯然,這對父母能夠理性麵對孩子的成長,而他們也給孩子上了一堂很有意義很有效果的成長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