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日記82:相持不下的爭執
每到周五下午,我帶的四年級學生都要安排一次牆報工作,與往常一樣,這次依舊是五人一組。
第二節課結束後,同學們有序地備好工具和資料,並將小桌拚成了兩張大桌。
這時,魏誠站在教室中央,大聲說:“誰願意當組長?”剛說完,就有好幾位同學舉起了手。
“同意我當組長的人請舉手。”魏誠立刻問道,又有人舉手。
“那麼,誰同意薑琪當組長?”魏誠說完,又有人舉手。
“誰願意譚江當組長?”
就這樣,選舉結果出來了,魏誠當了組長。
緊接著,魏誠就對其他同學進行分工。
“劉洋和魯楠,你們倆負責抄寫,因為你倆一個寫得工整,一個寫得快。”
“肖雨你負責審查篩選資料,因為你知識淵博。”而肖雨儼然像位高深的哲學家,邊點頭邊蹺著二郎腿翻看資料。
……
沒一會兒工夫,每個人都找到了屬於自己的位置。
可是,就在牆報辦到一半的時候,肖雨和劉洋產生了分歧。
肖雨認為巴黎聖母院是曆史建築,劉洋認為不是。
兩個人爭論了半天,依舊相持不下。
這時,他們想起了我的存在:“曾老師,你說巴黎聖母院是曆史建築嗎?”肖雨用手扶了一下眼鏡框,向我發問。
我考慮了一下說:“我以為是。”
就這樣,矛盾解決了,同學們又繼續合作了。
(小學曾老師)
教 子 心 得
在孩子慢慢長大的過程中,他們會逐漸接觸到各種各樣的人,見識各種複雜的事情,遇到不同的問題和麻煩。遇到這種情況,有的家長認為,孩子年齡小,不具備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有的家長認為,我就喜歡做個“懶”爸爸,隻要兒子自己能處理的事,我都是“袖手旁觀”。
實際上,孩子天生具有組織協調能力,當成人不隨意打擾他們時,他們總能自己解決問題,除非需要成人的幫助,他們才會跟你說。即便是很小的孩子,也會運用一些策略和辦法來解決問題。一項心理學研究成果也表明,一個孩子是否能成功解決問題,更多地取決於他的經曆而不是他的聰明程度。
然而,很多時候,作為父母往往不放心孩子,總要摻和孩子的事,這既低估了孩子的智商,又抑製了他們智商的發展,因此,為了更好地鍛煉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父母要給孩子更多嚐試、更多體驗的機會。當孩子需要幫助的時候,應當給予孩子適當的鼓勵和具體的指導;在孩子不需要幫助的時候,父母最好不要擅自替孩子做決定,因為一旦失去鍛煉機會,他們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就會退化,遇到問題也會束手無策。
由此看來,培養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是孩子成長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一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