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應該讓孩子自己說“對不起”,讓他知道自己做錯了事應該自己負責,以培養孩子的責任感,成人後,他才會勇於承擔家庭責任以及社會責任,成為一個獨立、堅強而有責任感的人。
勇敢認錯、誠實道歉當然很重要,但在道歉之前應先讓孩子思考自己為什麼要道歉,什麼地方做得不對,讓他知道不可以再犯同樣的錯誤。可以說,這比說“對不起”更重要。
在現實生活中,有很多家長逼迫孩子說“對不起”,而這樣做的結果隻能讓孩子誤以為任何事隻要說句“對不起”就能夠解決。事實上,讓他們知道錯在什麼地方,知錯、認錯、懂得反省,才是最重要的。
孩子做錯事的時候,家長不要一味地袒護,而要幫助孩子分析事情的前因後果,讓他知道自己做錯了事,就要對此承擔責任,所以他應該向對方道歉,求得對方的諒解,這對於培養孩子的責任心是必要的。
誰的過失誰買單
有一天,小凱和幾個小夥伴在院子裏踢足球,一不小心把球踢到了王爺爺家的窗戶上。咣的一聲,玻璃被球踢了個粉碎。小凱怕王爺爺怪自己,趕緊跑回家中去找爸爸。小凱的爸爸聽了事情的經過後,不以為然地說:“兒子,不要怕,走,爸爸和你去買塊玻璃,到王爺爺家說說,再把玻璃給他裝上。”
於是,小凱的爸爸領著小凱買了塊玻璃,一起來到王爺爺家。小凱的爸爸對王爺爺說:“王大爺,對不起,小凱剛才踢足球時不小心把球踢到了您家窗戶上,把您家的玻璃打破了,這不,我買了塊玻璃來幫您裝上。”在爸爸說這些話的時候,小凱始終站在爸爸的身後,隻露出一個小腦袋,一句話也不說。
隻聽王爺爺笑著說:“我就說呢,是誰家的調皮鬼把我家的玻璃踢破了,而且球也不要了,原來是小凱。小凱,不要怕,來,到爺爺這來,把球拿去,去玩吧。”
聽了王爺爺的話,小凱看了看爸爸,爸爸說:“小凱,快謝謝王爺爺,拿著球玩去吧。”
小凱一聽,接過王爺爺手中的球就跑了出去,留下爸爸給王爺爺裝玻璃。
日本著名文化人類學者高橋敷先生在秘魯一所大學任客座教授期間,曾與一對來自美國的教授夫婦比鄰而居。有一天,這對夫婦的小兒子不小心將足球踢到了高橋先生的家門上,把一塊花色的玻璃打碎了。
發生了這樣的事情,高橋先生和他的夫人按照東方人的思維習慣,認為那對美國夫婦會很快登門賠禮道歉的,然而他們想錯了。
那對美國教授在兒子闖禍之後,根本就沒有出現。
第二天一大早,那個闖禍的孩子在出租車司機的幫助下送來了一塊玻璃。小家夥彬彬有禮地說:“叔叔,對不起。昨天我不留神打碎了您家的玻璃,因為商店已經關門了,所以沒能及時賠償。今天商店一開門,我就去買了這塊玻璃。請您收下它,也希望您能原諒我的過失。以後,這種事情再也不會發生了,請您相信我吧。”
理所當然地,高橋夫婦不僅原諒了這個通情達理的孩子,而且還很喜歡他,並招呼孩子吃了早飯,臨走的時候又送給他一袋日本糖果。
高橋原以為事情就此畫上了句號。但出人意料的是,當孩子拿著那袋糖果回家之後,那對美國教授夫婦卻出麵了。他們將那袋還沒有開封的糖果還給了高橋夫婦,並且解釋了不能接受的理由:一個孩子在闖禍的時候,是不應該得到獎勵的。
孩子做了有損別人利益的事情,該不該讓孩子自己向別人賠禮道歉呢?中國的許多父母認為:孩子小,什麼也不懂,如果別人硬要堅持,由我們來替孩子道歉就行了。這樣的處理方式看似通情達理,其實是錯誤的。
在美國,如果孩子做錯了事情,不管孩子多麼小,大多數父母都會讓他自己承認錯誤。他們認為,要讓孩子從小學會為自己的過失買單,這樣長大以後,孩子才能勇敢地承擔責任,而不是逃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