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天氣等自然因素,不能參加野外活動確實令人失望,但是強強的反應,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媽媽的同情和寵溺所造成的。如果父母讓孩子知道他們憐惜他,感到他可憐,孩子就會更加覺得自己有權利憐惜自己,這樣一來就會變得更加軟弱。所以,父母應當鍛煉孩子、培養孩子接受生活中的失望及失敗的勇氣,而不是依賴於別人的憐憫,等待父母來寬慰他、同情他。就強強而言,媽媽這種補償的辦法使他容易形成一種概念,那就是他在生活中所遇到的任何失望都應該由別人來給他補償,而不是盡己所能。如若任何事情不按他的願望實現,他就會感到生活虧待了自己,自己受到了委屈。
但是強強媽媽認為這種失望太大了,是孩子所不能承受的。她的這種態度,實際上也是對強強不尊重的表現。她認為強強太軟弱,心靈上更是容易受到傷害,是根本無法對付生活中的現實的。事實是,在很大程度上,媽媽的這種態度將使強強形成對自己的錯誤認識,他會認為這是一個很大的打擊,他自己是沒有能力應付的。
因此,對於國內的許多父母來說,在孩子對某一件事產生失望情緒的時候,一定要及時地為他分析這件事情沒有什麼可以失望的,或者把失望最小化,讓孩子認清現實,從失望的陰影中勇敢地走出來。
麵對孩子受到的打擊,如果父母不表現出自己對孩子的惋惜和憐惜,孩子就會學會堅強地接受現實,調節自己的情緒,找到替代的事情以逐漸淡忘心中的不快。如果做父母的能夠平靜地對待孩子失望的現實,對孩子施以正麵的影響,就會使孩子學會接受失望,迎接希望。
道歉,你自己去
星期天,小強的父母帶他到小明家做客。大人們坐在客廳裏聊天,小強和小明則在一起玩玩具。小強一不小心把小明的玩具弄壞了,小明哭了起來,兩家的父母並不問事情的經過,而是相互安慰對方的孩子,並代自己的孩子道歉。一個說:“小明,不要哭了,小強太不乖了,他怎麼能弄壞你的玩具呢?我代他向你道歉,下次阿姨再給你買個新的玩具賠給你,行嗎?”另一個說:“小強不要怕,不就是一個玩具嘛,不用賠!”
一天,一位韓國媽媽帶著女兒在廣場上玩皮球。過了一會,來了幾個小朋友,於是大家就一塊玩了起來。
突然,這位母親聽到了小朋友的哭聲,可是她並沒有過去,隻是遠遠地看著。過了一會兒,女兒垂頭喪氣地過來了。
母親問她怎麼不玩了,她說自己和一個小朋友搶皮球,不小心把那個小孩子推倒了,那個小孩就哭了起來。別的小朋友要她向那位小朋友道歉,可她覺得自己沒錯,拒絕道歉,於是,那些小朋友就不和她玩了。
這位母親沒有批評女兒,而是溫柔地對女兒說:“如果你是那位小朋友,你被別人推倒了,雖然別人不是有意的,你會怎麼想呢?”
“這……媽媽,我會讓他向我道歉的。”
“這就對了,換做是你,你就要求別人道歉,那現在是你做得不對,為什麼不向那位小朋友道歉呢?一個人是要對自己的過錯負責的。”
“媽媽,讓我想一下。”
五分鍾過後,這個小女孩走到那位小朋友麵前,紅著臉說:“對不起,剛才是我錯了。”
那個小朋友已經不哭了,看著小女孩來道歉,也有點不好意思地說:“沒關係,我們還一起玩皮球吧。”
於是,一群小朋友又高高興興地玩了起來。
有些父母有一個傳統的觀念,他們認為孩子沒有承擔責任的能力,作為父母,代孩子道歉理所應當,但這樣代孩子道歉的教育方式對孩子的成長是沒有幫助的。
孩子還小,還不能分辨是非,若父母隻是一味地代孩子向別人道歉,而不讓孩子明白自己做錯了事,不要孩子對自己所做的事承擔責任,這樣孩子就會養成依賴思想,事事依靠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