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挫折教育:失敗後麵是機會(1)(1 / 3)

每一個錯誤背後,都隱藏著一個機會。對孩子來說,比起一帆風順,錯誤更是一種成長的機會。而如何讓孩子麵對自己的錯誤,並從中受到教育,則是父母的任務。

請不要怪椅子

一位西方的心理學家到中國朋友家去做客。主人兩歲多的小寶寶在客廳跑動,不小心被椅子絆倒了,當媽媽的趕快跑過來抱起孩子,用手拍打椅子說:“寶寶不哭了,都是椅子不好,媽媽打這個壞椅子,媽媽打這個壞椅子。”心理學家很詫異,馬上對母親說:“這跟椅子沒有關係,是他自己造成的這個結果,怎麼會是椅子的錯呢?”

美國洛克菲勒財團的創始人老洛克菲勒常用各種方式來教育自己的孫子。一次,老洛克菲勒看見孫子向自己撲來,一個躍步閃開,孩子重重地摔在了地上,看著孫子哇哇大叫,老洛克菲勒麵色嚴肅地說:“你活在這個世界上不要依靠任何人,包括你的爺爺,這樣才能成為偉大的企業家!”

從上麵的例子我們不難看出中西方家庭教育理念的差別。人生在幼年階段點滴生活經驗的積累,對以後心理素質的形成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家長是孩子第一任老師和最具影響力的榜樣,在孩子幼兒時期,父母不應因為孩子幼稚無知而縱容袒護,更不可以因為純粹的愛憐,而讓孩子失掉正確認知事物的能力。

本來是孩子不小心讓椅子絆倒了,家長跑來抱起孩子並且歸咎於椅子的存在,這勢必讓孩子造成錯誤的直覺,讓他認為在這個世界上,他總是有所依靠,有所安慰和幫助的,他可以為自己的過錯而推卸責任,怨天尤人。

這是一個充滿競爭與挑戰的時代,自信自強、勇敢無畏的精神,準確明晰的事物判斷能力,在困難麵前不屈不撓的精神,是必須具備的品質和素養。所以,在孩子幼年階段,一定要采取適當的挫折感教育,讓孩子提前介入社會的複雜多樣化中,進行必要的心理預警。這就如同一條船,需要有壓艙的重石才可以經受風浪的顛簸。從小處著眼訓練孩子的承受力,是讓孩子在今後人生波瀾裏勇往直前所必需的準備。

孩子,抬起頭來

小東是一個聰明的5歲小男孩。在一個星期天的上午,他的媽媽在剪紙,不大一會兒就剪成了一隻美麗的蝴蝶花,在旁邊玩耍的小東看到了,非鬧著媽媽教他學剪紙不可,媽媽沒辦法就教他如何去剪。小東非常聰明,過了一會兒,蝴蝶花的輪廓就展現在眼前,一張美麗的剪紙眼看就要剪成功了。可是就在這個時候,小東不小心把紙剪斷了,他立刻叫喊道:“我再也不要剪紙了,我要把它全撕掉!”看到兒子哭得這麼傷心,母親就哄兒子說:“來,不哭了,媽媽再教你剪一個啊,這個沒剪好,不怪東東,都怪這個剪子不好使,我們再去找把好的剪子,這次一定可以剪出一個漂亮的蝴蝶花。”

蘇珊珊是柏林一所幼兒園的教師,她有一個正在讀小學的可愛女兒,她非常疼愛女兒,但從不溺愛。有一次,女兒要跟同學一起去郊遊,臨行前,蘇珊珊雖然發現女兒忘了把食物和手電筒裝入背包,但她沒有提醒女兒。結果,旅行回來,女兒餓得臉色發黃。這時,蘇珊珊才問女兒是怎麼回事,並幫女兒分析了原因。最後,女兒表示:以後出門前一定要先列一個物品清單,那樣就不會忘記帶東西了。

第一個故事中,本來孩子是想獲得我們的認可,可是眼前的糟糕局麵與他的憧憬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也因此很容易引起他情緒上的劇烈波動,他認為眼前的局麵已經無法挽回了。麵對這種情況,父母應該教孩子鼓起勇氣去麵對這種挫折,而不是讓他們逃避責任。因為在以後的人生旅程中,他麵對的挫折和困難要比這大得多。在孩子小的時候不讓孩子受一點挫折,那麼當孩子長大的時候,你能保證他一輩子一帆風順嗎?你的愛能夠陪伴他一生一世嗎?

俗語說:有其父必有其子。事實也證明,子女和父母親在思想上、言行上相像的地方確實有很多。比如,孩子在罵弟弟妹妹的時候,就是父母的翻版。子女長大後,其興趣和事業也許和父母的不盡相同,但其價值觀、處世態度等共同點往往多於其相異點,子女處理困難的方式和方法,也多是從父母身上學來的。

一些愛子心切的家長生怕孩子受到一丁點兒的委屈,有意或無意地替孩子去承擔某些本應由孩子自己麵對的困難和挫折,而這樣做的結果,不僅使孩子失去了在挫折中成長的機會,更失去了人生中一種最珍貴的體驗,而且對孩子的個性、心理都有著不利的影響。

在西方國家,比如德國,那裏的家長普遍認為,孩子總有一天是要去更廣闊的天地闖蕩的,我們無法永遠保護孩子,但是我們可以教給他們認識生活和社會的能力,教他怎樣保護自己。因此,德國的大多數父母總是有意識地培養孩子戰勝挫折和困難的能力。

從孩子蹣跚學步開始,德國的家長就已經開始了培養孩子堅強的性格。在孩子跌倒後,家長不是趕緊去扶,而是不斷地鼓勵孩子自己爬起來。此外,德國家長還鼓勵孩子去參加政府在暑假期間組織的磨難營活動。他們有時甚至在順境的情況下,故意給孩子設置一些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