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挫折教育:失敗後麵是機會(1)(2 / 3)

事實上,適當為孩子創造一些逆境,對孩子以後的成長和發展是有益的。一個沒有經受過挫折、磨煉的孩子在困難麵前往往容易退縮。在國內,有一些家長想方設法為孩子鋪路,其實這種做法是十分不足取的,父母的作用是指引,路還是要靠孩子自己去走。

兒童教育專家認為,給孩子多提供嚐試的機會,也是挫折教育的一個重要部分。但中國的父母卻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剝奪了這種權利,父母不給他們嚐試的機會,也就等於剝奪了他們犯錯誤和改正錯誤的機會。而在德國卻相反,他們普遍願意為孩子提供各種嚐試的機會,他們會下意識地讓孩子盡早開始第一次。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總會提出各種各樣的要求,合理的或不合理,一旦得不到滿足,就會大哭大鬧起來。每當遇到這種情況的時候,德國家長都會耐心地教導孩子如何控製自己的情緒,引導他們想辦法以合理的方式去達到目標。例如,孩子執意要買昂貴的玩具,若家長拒絕,孩子一般都會哭鬧。這時,德國的家長就會一邊安撫孩子,讓他平靜下來,一邊告訴他應該怎麼做才會給他買,並不斷地強化這種反應模式,使孩子在願望暫時得不到滿足時能夠控製情緒,主動考慮通過其他方法來實現願望,而不是一味地哭鬧,發泄情緒。

不要害怕孩子會摔倒。孩子的成長,總是吃甜頭顯然是不行的,還得要學會吃一些苦頭。這樣,在成長的過程中,營養才能平衡,他才會明白生活並不僅僅是巧克力糖,才會在困難和挫折麵前懂得咬牙堅持而不是皺緊眉頭,才會懂得自己去克服困難和挫折,而不僅僅是靠在家長身上。

事實上,有時候一百個勝利,還不及一個挫折。

其實,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是一定要經曆挫折的。經曆挫折的過程就是積累人生經驗的過程。孩子隻有在挫折中才能成長,才能不斷進步。讓孩子正確地麵對挫折,麵對失敗,把挫折當成一種財富,孩子才會從失敗走向成功,從無知走向智慧。

俗話說,吃一塹,長一智。讓孩子經受一次挫折,能使孩子從中吸取一次經驗教訓,學會分析和處理問題,讓孩子逐漸長大。

有一首歌唱得好:不經曆風雨,怎能見彩虹。做父母的不可能庇護孩子一輩子。父母要有意識地對孩子加強挫折教育,增強孩子的心理承受力,讓他們身心健康的全麵發展。

失敗教育是必要的

爸爸和8歲的兒子在下象棋。兩個人你來我往,不知不覺已經下了兩盤,前兩盤,都是兒子勝了。

其實,並非兒子的棋藝有多高,而是爸爸在讓著他。因為爸爸怕贏了兒子有傷他的自尊心,所以兒子一直都以為自己的棋藝比爸爸高。

在下第三盤的時候,爸爸照樣是在讓兒子,有時候故意走錯一步,讓兒子吃掉一個子。

可快到最後的時候,爸爸“一不小心”竟然把兒子的一個馬吃了。這一盤,兒子輸了。

看得出,兒子很不高興,嚷嚷著說爸爸耍賴,否則自己是不會輸的,一定要再和爸爸下一盤。

日本有關部門曾組織過17戶日本市民到中國上海居民的家中做客。在那次旅行中,有個日本孩子抓起一隻生餛飩就往嘴裏塞。主人馬上站起來想去製止那個小男孩的行為,但是被其母叫住了,她平靜地對主人說:“別管他,這樣他才知道生的是不能吃的。”而那小孩吃了一口,果然皺著眉頭吐了出來。

中國有句古話叫“享童子福,背老來時”,其實,這句話有著深刻的哲理。享童子福是指人在童年時養尊處優,過著飯來張口、衣來伸手,不為生活操心,不為生存發愁的日子,用現代人的說法是生活在蜜罐裏邊。

現在一些父母的做法的確讓人擔憂,比如,在各種遊戲、競賽活動中,父母總是想盡辦法讓孩子勝利,而不願看到孩子失敗。下棋、玩撲克時,家長有意地輸給孩子,做事情總是表揚孩子做得最好。而這樣的孩子走上社會後,往往不能正確地對待各種挫折和失敗。麵對挫折和失敗,他們往往會沮喪、惱怒甚至喪失信心,一蹶不振。因此,應該從小讓孩子體驗失敗的滋味,讓他們學會從失敗中查找原因,增強其抗挫折的能力,使他們將來能經得起大風大浪的考驗。

很多事實也證明,過度的舒適不僅不能保證孩子感受到生活的幸福,而且還會給孩子將來的生存帶來很多後患。因為過度的舒適,使得孩子經受困難和挫折的磨煉越來越少,是經不起風吹雨打的。如果在將來的生活中一旦遇到挫折,他們便很難適應,極容易產生過度的挫折感,更難以適應正常的社會生活,即所謂的“背老來時。”

在上麵的例子中,日本媽媽為什麼要對孩子進行失敗教育呢?一位日本學者解釋說:任何事情都要靠自己的努力,對孩子進行失敗教育,可以讓他們在失敗中學會本領,隻有這樣,他們將來才能自食其力。日本的許多父母也是憑著這種緊迫感來教育自己的子女,使日本的孩子從小就養成了不怕挫折、不怕失敗、勇於競爭的頑強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