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自立教育:放心,放手(4)(1 / 2)

“哦,爸爸,我們該怎麼幹呢?我可是沒有什麼頭緒的!”女兒愛麗斯站在艙裏,皺起眉頭對爸爸說。

“孩子,別著急,我們先分工,我相信,我們會很快、很好地完成這些工作!”

他指著船甲板上一塊鬆動的木板說:“我們就先從這兒釘起吧。愛麗斯,你來壓住這塊調皮的木板。”

“喬治,你這個小家夥,不要東看西看了,快去,把旁邊那個大釘子和錘子拿來!”

聽了爸爸的吩咐,小喬治跳到了放錘子和釘子的地方,將它們拿到了手。看到兒子把工具拿來,爸爸說:“我聰明的孩子,你們自己動手好了,你們的爸爸得坐下來休息一會兒!現在要看你們的表現了!”

說完這些,傑裏就一屁股坐到了4歲的小女兒菲比的身邊,和小菲比玩了起來。

但是,還不到5分鍾,正在修理小船的兩姐弟就吵了起來。

“喬治,你這可惡的笨蛋,你想用釘子釘住我的手嗎?”

“這不是我的錯,都怪這個釘子,它不聽我的使喚!”

“天啊,還是我來握錘子好了。你那該死的手,隻在吃巧克力時比較靈活!”

“嗨,你難道比我強很多嗎?你看看你是怎麼壓的木板吧,根本就不平整,一頭高一頭低的,要我怎麼釘!”

“哦!喂,喂,我能幹的工匠們,不要吵,不要吵,還是讓我給你們做個標準的示範吧。我剛才放手讓你們幹,不過是為了讓你們知道光有勇氣和蠻力是不夠的,還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另外再加上十個靈活的手指!”

於是,從怎麼握住一顆小小的螺絲,到擰緊這顆螺絲需要使多大的力氣;從一隻扳手怎麼調節開口大小,到怎麼做到手腦的結合運用;從不同鉗子的種類到使用,傑裏頭頭是道地向兩個孩子作了詳細的講解,並讓孩子不時地親自做一下。

很快,兩個孩子就又自己動手做了起來。

在國內,雖然大家也都認為授之以漁比授之以魚更重要,但一到實際生活中,一些父母便不由自主地選擇了給孩子魚,而不是漁。因他們都怕孩子累著、傷著、磕著、碰著。

而在美國,很多家長教孩子從小認識和使用各種工具及生活中經常使用到的電器。父母經常對孩子說:“你應學會使用這些工具,有什麼東西壞了,你就可以自己動手去修理。”

美國的父母在使用工具包、鋸子、銼刀、螺絲刀、鉗子等工具時,會順便一一教給孩子這些工具的名稱、用途、性能及安全使用的方法,並且還會教孩子掌握各種工具的操作要領,同時還鼓勵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正確地使用。六七歲的孩子,父母就教他們使用煤氣灶、電飯鍋、冰箱和洗衣機等。家裏的東西無論哪裏出了毛病,父母都會鼓勵孩子大膽嚐試自己修理,不管修得好不好,父母都不會責備孩子,而是會和孩子一起找出修得不到位的地方,然後再告訴孩子怎麼才能做得更好。

有時候,父母還會給孩子提供一些比較安全的小工具,比如餐刀、不帶尖的小剪刀、小型的錘子、鉗子等,讓孩子一邊玩一邊學,既讓孩子了解和掌握了各種工具的種類和功能,又讓孩子在使用這些工具的過程中提高了動手的技能。

比如,孩子的玩具車出了問題,美國的父親不是替孩子修理,而是會把孩子叫來和自己一起動手修理。在這個過程中,孩子要忙前忙後地幫爸爸遞工具或者幫其他忙。孩子常常是一邊忙一邊問,而父親總是很認真地回答孩子的每一個問題,有時候,還讓孩子自己動手去做。父子之間儼然是一對平等相處的朋友。

“凡是孩子自己能夠做到的,就應該讓孩子自己去做;凡是孩子自己能夠想的,就應該讓孩子自己去想。”這是一句符合教育規律的至理名言。

再富不能富孩子

一位媽媽對鄰居家的媽媽說道:“瞧瞧我兒子,一個月的零用花銷就六七百,比現在的下崗工人一個月的補貼還多。看來,我再不去好好地為他掙點錢,這小子將來非餓死不可。”

“六七百一個月算什麼?”鄰居家的媽媽說這話時還有些得意:“就這個春節,我光給女兒買衣服、鞋子就八百多元,另外,一個玩具熊花了我二百元,再加上帶孩子去遊樂場玩又花了一百多元,可以說,一個月一千多元的工資幾乎全花在了我女兒身上。想想家裏頭就她這兒一根獨苗苗,不讓她過好一點兒,我心裏就不踏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