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有效調動和保護孩子勞動的積極性。不管孩子做得好不好,最好是多鼓勵少批評。比如孩子拖地時不小心打碎了花瓶,家長可以提醒孩子下次小心點,切不可一味苛責,這樣容易挫傷孩子做事的積極性。
4.要多給孩子提供勞動鍛煉的機會。不要過分寵愛孩子,平常孩子自己能做的事盡量讓孩子自己去做,每周至少為孩子提供一次勞動的機會。另外,鼓勵孩子多參加公益勞動也是不錯的選擇。當然,為孩子安排勞動要恰當,對一些孩子做不到的勞動,家長最好不要安排,否則效果往往會適得其反。
孩子並不是天生懶惰,有許多事情他們喜歡去積極地參與。但是,許多父母卻扼殺了這種積極性。孩子勞動的習慣或者不勞動的習慣,都是父母賦予的。其實,培養孩子的勞動意識,不僅僅是鍛煉他的生活自理能力,還可以開啟孩子的智力,讓孩子的人格更加完善。
廚房育兒
有一個5歲的小女孩,對家務勞動很感興趣。
一天晚上,吃過晚飯後,媽媽去洗碗,而小女孩嚷嚷著也要去洗,並且跟著媽媽進了廚房。媽媽被她纏得沒辦法,就給了她一個小鋁碗讓她洗。
小女孩拿著碗到了水管旁邊,學著媽媽的樣子在小碗裏倒了一點洗潔精,然後又拿起抹布擦來擦去。可一不小心,隻聽哐嘡一聲,小碗掉在了地上。
媽媽一看就火了:“不讓你洗,你非要洗,好了吧,連碗都掉在地上了,還洗什麼呀洗,出去,出去。”
媽媽不由分說就把小女孩兒趕出了廚房,看著媽媽氣呼呼的樣子,小女孩隻得噙著淚花看電視去了。
以後,小女孩再也不幫媽媽洗碗了。
在多數家長眼中,廚房是危險的地方。但是在日本的孩子看來,廚房是他們最好的遊戲場所。在一個日本家庭裏,孩子不但要洗碗,而且還要做飯。在孩子還很小的時候,日本媽媽就讓他們進廚房,甚至允許他玩水,因為她覺得這是孩子接觸家務事的遊戲之一。有時,孩子故意拖拖拉拉,因為他覺得水實在太好玩了。孩子把衣袖都弄濕、弄髒了,但媽媽從來都不責罵他們,她認為,孩子和母親在一起玩水,是再好不過的親子遊戲了。
當然,媽媽並不是漫無章法任由孩子在廚房裏玩耍。首先,她會閱讀有關廚房育兒的書籍,再到幼兒園開辦的烹飪實習課裏見習。在烹飪前,她會將食物的營養、廚具的使用方法,尤其是菜刀和火的危險性向孩子作一番說明。不過,在整個烹飪過程中,隻要是在安全的範圍內,母親是不會參與的,從頭到尾都完全讓孩子自己做主。
小朋友進廚房,在多數國內家長的眼中是危險和麻煩的事情。但是現在日本兒童最熱門的遊戲場所卻是廚房,書店熱銷的書籍是兒童料理食譜,百貨公司家電部門當紅的是兒童專用廚具,電視台叫座的節目是NHK的兒童烹飪。
在日本,包括幼教界、媒體、社會學家、烹飪學校及兒童產品廠商都一致認為,孩子做家務事,無論對家庭還是對孩子都是有益處的。
日本人認為,家務事能處理得好的男人,人際關係絕對不會太差。在勞動力昂貴的歐美及日本,即使中上層家庭也不輕易雇傭人幫忙處理家務。如果夫妻雙方都是上班族,假日幾乎就是勞動日。對他們來說,勞動,並不意味著辛苦和難耐。相反,洗車、除草、曬衣服,共做家務成為增加親情的快樂時光。家務,絕非婆婆媽媽的事,也絕非瑣碎、難登大雅之堂的事。他們覺得,能做家務事、做好家務事是一門需要從小培養、學習的生活藝術。運用身體和五官的家務勞動是一種比遊泳更均衡的運動,經常做可以得到令人驚喜的成果。而孩子用雙手敲敲打打、揉揉拉拉,也好比在經曆疼痛、辛酸、得意、快樂等各種豐富的情緒,這種經曆能夠使孩子對自己所擁有的能力更加自信。
在周末的時候,國內的媽媽不妨也學學日本媽媽的做法,讓你們的孩子也去廚房體驗體驗。
做家務事是每個人的基本生活能力,也是增進家庭生活的情趣、發展兒童人際關係的基礎。作為父母,別忘了,在廚房裏給你的孩子留一個空間。
開一千遍鎖,不如讓孩子摸摸鑰匙
一天,剛滿3歲的同同過生日,爸爸媽媽給他買了許多好吃的好玩的。但同同並不是很感興趣,因為他並不開心,隻是一直看著自己的爸爸媽媽在笑,也許他搞不懂他們在笑什麼,為什麼會這麼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