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你能行
麗麗今年4歲了,在讀書識字方麵比同齡的孩子都優秀,可在體能、社會交往等方麵卻較同齡孩子弱。特別是在自信心和競爭力方麵,更是處於極低的水平。而在這之前,麗麗是一個很開朗的孩子,她的媽媽始終不明白女兒為什麼會變成這個樣子。自從麗麗出生後,她不知道為女兒操了多少心,為了讓麗麗不受委屈,她辭職做起了全職媽媽。她的全部心血幾乎全撲到了麗麗身上,噓寒問暖自不必說,對於麗麗其他方麵的安排,更是無微不至。為了管束麗麗,麗麗媽最常說的那句話就是:“不行,你現在還不行。”
一次,麗麗在看媽媽擺吃飯的桌子。她拿起了一瓶牛奶,想幫著倒進玻璃杯裏,媽媽發現後,馬上抓住了瓶子,非常和善地說:“不,寶貝,你還很小,這件事你不能做。我來倒牛奶,你去一邊玩去吧。”麗麗看著媽媽親自去倒牛奶非常失望,她孤零零地離開了餐廳,躲進了自己的小房間。
麗麗的自信心,也就在這種管束中越來越少。
1歲半的維妮對放在桌子上的圓珠筆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一次,她拿起筆,在手中轉來轉去,一不留神,把筆帽給轉開了。彈簧啪的一聲將筆帽彈到了沙發後麵。小家夥愣在那裏,不知該怎麼辦了。此時,站在旁邊的爸爸湯姆既沒有替女兒撿起筆帽,也沒有任由筆帽躺在沙發後麵,他把沙發輕輕地推開,讓女兒走過去把筆帽撿起來。女兒猶豫地看了看爸爸,湯姆對女兒說:“你能行!”小維妮在爸爸的鼓勵下,終於走到了沙發後麵,並撿出了那個筆帽。爸爸立即把那個圓珠筆組裝好了,這時,父女倆相視而笑。
到了中午的時候,媽媽瑪歇爾領著他們在門外的草地上吃了一頓美美的午餐。吃完後,瑪歇爾沒有一個人大包大攬,或讓阿姨幫著收拾所有的碗盤,而是告訴孩子們每個人都拿一些東西回屋。老大傑克和老二喬治把盤子收拾好端進屋,老三吉姆把刀叉拿進了屋,老四維妮並沒有被分派什麼任務,可她卻主動把地上的一個塑料碗捧進了屋。哥哥們看見了都高興地誇她長大了。維妮也為自己能為大家作一點貢獻,而不隻是需要照料的小嬰兒而感到自豪。
國內父母對孩子說得最多的一句話是:“你不行,不要做,等大長了再做。”
美國父母對孩子說得最多的一句話是:“孩子,勇敢點兒,你一定可以做到的。”
不同的教育方式,培養不同性格的孩子。
一些國內孩子做事情總是畏首畏尾,總是害怕自己做不好,害怕被別人笑話。而許多美國的孩子做事總是很大膽,因為他們相信自己可以做好這件事。
孩子出世後,國內的父母盡心盡力地哺育,同時問題也開始產生了。喂飯時,孩子的小手要抓飯勺;高興時,小手要揮,要抱住小腳丫往嘴裏送;稍大些,孩子會手腳並用了,一有機會就爬來爬去。此時大人可別說一個個“不”字,這會傳達給孩子這樣一個信號:我什麼都做不好,什麼都不行。事實上,兒童有一種天然的活動性,而父母要做的是支持、輔導,提供機會滿足他的活動欲,而不是簡單地製止他。
隨著時間的推移,孩子對語言的接受能力會逐步提高,在他們基本可以聽懂成人的話語時,他們就會以成人為準,甚至用成人的言行來推翻成人的教育。比如,父母教育孩子不準說謊,但千萬別讓孩子發現父母找借口來騙人。如果孩子發現了父母的這種行為,他便會不接受不準說謊的教育,反而自己也學著騙別人。
培養孩子的獨立人格,不要對孩子的所有要求都說不行。當孩子自我意識發展到一定程度時,他們會盡可能多地為自己爭得自由。他們不再對大人的要求百依百順,不再認為自己不行、不好,相反,他們會更多地認為大人不對、不好,大人的許多要求和限製是不合理的。
這種意識會由模糊到清晰,逐步增強,到一定程度時就會進入高峰期,我們稱之為人格獨立期或者叫做孩子的第二次出生。此時,孩子會顯得處處不聽話,與人作對,表現出對成人的逆反心理。此時,要理解孩子的這種心理,疏導孩子的這種心理。理解是要懂得孩子已經長大,這種自我感覺正是他們發展所需要的;疏導是要讓孩子懂得盡管他們已經接近成人,但在智慧、情緒和社會行為等方麵仍然不成熟。當孩子自認為自己的觀點正確而與家長發生分歧時,要提醒孩子想想大人所說的哪些是正確的,哪些是有利於自己成長的。
孩子的自信心是通過日常生活中一點一滴的小事逐漸培養出來的,作為父母,不要總是把眼睛盯在孩子所犯的錯誤上,而是要對孩子的行為不斷地給予鼓勵,讓孩子在鼓勵中不斷地增強自信心。
勇氣是嚐試出來的
一個星期天,一家三口一塊去爬山。山並不高,對於一個5歲的小孩子來說,是絕對可以爬上去的。一家三口開始爬山了,爸爸在前,5歲的兒子在中間,媽媽在最後。剛開始,兒子還很有興趣,可爬著爬著就不想爬了,於是就喊爸爸抱他,說自己害怕。爸爸本不想理他,可媽媽卻非常擔心,她怕兒子摔下來,又怕他磨破細嫩的小手。媽媽一會兒看看孩子,一會兒擔心地囑咐一聲,一會兒又喊前麵的爸爸慢些,兒子最終膽怯了,不肯再往上爬,後來還是由爸爸抱了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