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人可以代替孩子長大。因此,讓孩子從小就養成獨立自主的意識,養成獨立做事的習慣,不輕易接受別人的幫助,是孩子人生成長過程中必須要經曆的。孩子的成功之門,需要他們自己親手去打開,父母最好微笑著站在一邊,放心,放手。
倒了,就站起來
一個兩歲的小女孩正在蹣跚學步,左邊站著爸爸,右邊站著媽媽,前邊站著奶奶,後邊站著爺爺,外公、外婆、小叔小姑在旁邊守著。
突然,一個趔趄,小女孩要摔倒,可小女孩並沒有倒在地上--在她倒地之前,無數雙手已經伸了過來,穩穩地扶住了她。
過了一會兒,小女孩又開始走了,不巧的是,這次大人沒有來得及扶,小女孩倒在了地上。於是,哇的一聲,這群大人慌了手腳,這個拍,那個摸,看看小女孩摔壞了哪裏。看到大人的一番撫慰,小女孩哭得更厲害了,淚珠一串串地滑落,好像摔得很疼的樣子。
一家人百般勸慰,爸爸甚至建議到醫院去檢查一下。
一個陽光明媚的星期天,太陽傘下的桌子上擺滿了各式各樣的水果和糕點,旁邊是一個很大的遊泳池。一對英國夫婦悠閑地坐在院子裏的草地上喝著咖啡,兒子哈裏森開心地吃著薯片,大女兒珍妮則坐在祖母的身邊向她講述學校裏發生的一些事情。最小的2歲兒子小艾爾菲則光著腳丫,一會兒在草地裏打個滾,一會兒在柔軟的沙發上爬來爬去,一會兒在大人之間走來走去,嘴裏還不停地哼著歌,不過到底唱的是什麼,也許隻有他自己才聽得懂。
一派其樂融融的幸福家庭景象。
突然,小艾爾菲跑到一個鋪著地毯的台階上去了。台階雖然不高,但要是摔下來,多多少少也會有點痛。
果然,啪嗒一聲響,小家夥從台階上滾了下來,四腳朝天地滾到了草地上,哇哇的哭聲傳到了每個人的耳朵裏。
看到兒子摔倒,這對夫婦一點都不驚慌,坐著連動都沒動,沒有上前去把他扶起來的意思。
哥哥和姐姐則是連看都沒看摔跤的小弟弟一眼,該做什麼還做什麼,好像一切與他們無關似的。
隻有父親朝著兒子喊著:“艾爾菲,你沒事吧?”
可是,艾爾菲並沒有理父親的問話,依然哇哇地哭個不停。
父親見狀對著母親攤了攤手,母親則說道:“我們不要管他。來,剛才說到哪了,繼續。”
於是,他們又開始了原來的談話。
說來也奇怪,小艾爾菲雖然還在原來的地方躺著,但哇哇地大哭已經慢慢地變成了嚶嚶的哼唧。他朝四周看了一會兒,看見確實沒有人理他,便連哼哼也不哼了。幾分鍾之後,他自己爬了起來,晃晃悠悠地走到了旁邊的遊泳池邊玩去了。
就這樣,整個下午,小艾爾菲連著摔了好幾回,卻沒有任何人上前去扶他或者給他以安慰。
後來,艾爾菲在最後一次摔倒時,連哼都沒有哼,很快就爬了起來,繼續一個人自得其樂地玩去了。
國內的一些父母喜歡把孩子當成心肝寶貝,放在手上怕摔了,含在嘴裏怕化了。在家長麵麵俱到的嗬護下長大的孩子,就像水晶玻璃,透明且易碎。
而英國的孩子大都沒有享受過中國孩子這般無微不至的關懷,但他們並沒有因此感覺到父母對自己的心狠和無情。相反,他們很開心且很滿足。
我們從電視台的國外家庭滑稽錄像節目中經常看到這樣好笑的鏡頭:一個小嬰兒自己吃飯吃得滿麵狼藉,一個小家夥自己在座便器上把衛生紙拽得老長老長……可以說,沒有中國父母會願意搞成這個樣子。英國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就是會自己穿衣服、洗臉、上廁所、吃飯,而且常常會把衣服穿反了,而吃進嘴裏的飯不如掉到地上的多。可是對於英國的父母來說,這又有什麼關係呢?他們一致認為,把髒成一團的孩子洗幹淨,要比重新樹立起他們做事的積極性和勇氣容易得多。
無論在英國還是美國,競爭都是十分激烈的,每個人都要憑自己的真實本事吃飯,沒有人可以一輩子依靠別人。雖然父母都很愛孩子,但為了讓孩子長大後能夠適應激烈競爭的社會競爭並成為生活的強者,幾乎每一位家長都不溺愛兒女。在孩子很小的時候,他們就很注重培養孩子獨立生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孩子遇到困難的時候,父母不會去幫助孩子解決,而是讓孩子自己直接去麵對,並讓孩子從中經受鍛煉。
吃飯、行走、睡覺這些都是人們所必須掌握的,在孩子初次麵臨人生中的這幾件事的時候,西方人常常是很隨意而頑強地鍛煉孩子自主、獨立、堅強的性格,讓孩子敢於麵對生活中各種各樣的困難。這是對孩子自立能力的一種鍛煉,更是為孩子以後走向社會所應打下的基礎。
如果你是真的愛你的孩子,那麼,就不要束縛孩子的臂膀,因為自由的鷹要比禁錮在籠裏的小鳥飛得更高、更遠。所以,你要讓孩子從小就懂得生活的艱辛,讓他獨立地去麵對生活中的困難,隻有這樣,孩子才能真正理解什麼叫獨立。在成長的道路上,每一個孩子都不可避免地會跌倒,但是,一次次的跌倒之後,隻有自己爬起來,下一次才會站得更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