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一個美國之家決定全家去爬山。在爬一個小坡時,3歲的福特一步一回頭,不停地看著爸爸,很想讓爸爸把他抱上去。爸爸似乎有意要鍛煉他一下,並不看他,隻是不停地向上爬。因為爸爸知道,雖然是第一次爬坡,可小福特是可以爬上去的,這是鍛煉孩子膽量與技巧的一個絕好機會。福特看爸爸並不來幫助自己,隻得小心翼翼地往上爬,但還是不時地看著爸爸,不過,每次都看到爸爸鼓勵的眼神。終於,小福特在沒有別人幫助的情況下,自己爬到了山坡上。
“福特,你真勇敢!”
聽著爸爸的表揚,小福特心裏很高興,小臉笑成了一朵花。
國內的一些父母總是這也怕那也怕,害怕自己的孩子磕著碰著,不論什麼事情都不敢讓孩子自己去嚐試。與此不同的是,在西方國家裏,兩三歲的小孩子走路、遊泳可以說是常事,孩子自己想做什麼就做什麼,隻要他有勇氣,父母從來不會阻止,反而鼓勵孩子不斷地去嚐試。
實際上,孩子通常非常反感父母總是像放風箏一樣用繩子牽著他們,他們期望父母不要過分地表現出關心,這樣在別的小朋友麵前他們會覺得很沒有麵子。看到別的孩子快快樂樂、放開心思大膽地玩,而自己卻總是由媽媽陪著,時間長了就會產生厭煩情緒,認為是媽媽多事,對他不公平。媽媽對他越不放心,孩子就會越氣惱,他也會因此感到不平衡,甚至有些時候還會產生逆反心理。孩子越是不願媽媽在身邊,媽媽就會越感覺不放心,越是要在他的身邊照顧他、指導他。
父母鍛煉孩子的勇氣,其實也是對自己的一個考驗。如果他們自己碰到一點困難或者對帶有一些危險性的活動就害怕,那麼就不難想象如此的父母會教育出什麼樣的孩子。有時他們不僅僅是為孩子的安全擔憂,同時也是害怕自己不能承受由此而帶來的打擊。他們這樣做事實上是一種自私的行為,為了防止“萬一”而犧牲孩子鍛煉的機會。這樣的結果是,他們為求保險而對孩子加倍保護,就會造成孩子缺乏勇氣。作為父母,需要克服這種自私,要能夠為孩子的將來著想,大膽鼓勵他們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做一個勇敢的孩子。
隻有讓孩子勇於嚐試,他才能知道事情的真相;隻有鍛煉孩子的勇氣,才能讓孩子變得勇敢。
獨立,才能思考
小明是家裏的獨生子,爸爸媽媽什麼事都不讓他做。所以小明雖然都已經8歲了,還什麼都不會做,事事都需依賴父母。
有一天,老師布置了一項家庭作業:幫爸爸媽媽做一件事,並且把它記錄下來。
小明一回家,就對媽媽說了這件事。
可小明的媽媽卻笑著說:“傻孩子,媽媽什麼都不用你做,好好坐著等著吃飯吧,吃過飯後媽媽幫你寫。”
聽了媽媽的話,小明也就不說什麼了,坐在沙發上邊看電視邊吃起了零食。
吃過飯後,媽媽就給小明寫了一篇幫自己洗碗的故事,小明看了直說媽媽寫得好。
第二天,小明興衝衝地將作業交了上去,可沒想到,老師要抽查學生到底是怎麼做的,並且要當著全班同學的麵描述一番。正巧,老師抽到了小明,這下小明傻眼了,站在那裏什麼也說不出來。因為他長這麼大,從來就沒有洗過碗,他怎麼會描述得出來呢?
生活在美國的李先生一家,有一天和朋友瑞克的兩個孩子一起乘飛機去中國。那天一大早,瑞克開著小麵包車把他們送去辛辛那提國際機場。李先生的妻子一看瑞克的兩個孩子都穿著短袖和短褲,就大呼小叫起來:“我們乘坐的飛機要跨越太平洋,要在高空飛行至少13個小時。飛機上很冷,穿短袖和短褲怎麼行?”瑞克聳聳肩,說他們的母親已經跟他們說過了,但他們不聽勸告。在候機室裏,李先生的妻子叫這兩個小家夥準備好飛機上穿的長衣長褲,他們沒有反抗,隻說長褲在箱子底,拿不出來。
在飛機升上高空以後,李先生的妻子問他倆冷不冷,他們一個點點頭,一個沒有吭聲。李先生的妻子隻得請空姐給他們每人多加了一條毯子。
回美國的時候,在去飛機場前,李先生發現兄妹倆都穿上了長衣長褲。李先生說:“怎麼樣,這回不穿短衣短褲啦?”妹妹眨眨那雙美麗的藍眼睛,不好意思地笑了。哥哥狡黠地笑笑:“蓋兩條毯子,還不如穿條褲子。”
的確,對於孩子來說,冷暖必須由自己去感覺。如果冷暖涼熱都要父母操心,那麼,孩子的生活能力未免太低了。
在中國,孩子大多生活在成人的保護之中,被父母視為掌上明珠。孩子的日常生活,包括吃、喝、玩、樂、學等幾乎都被成人包攬無餘。但父母有沒有想過,在為孩子帶來幸福的同時,是否已經剝奪了他們獨立思考的權利。
人都有依賴他人的惰性,時間久了,就會意誌不夠堅強,行動放慢腳步,更何況不諳世事的孩子!當他們還不懂得獨立思考能夠給人帶來快樂的時候,就已經被剝奪了獨立思考的權利。我們是否意識到或許被剝奪的還不僅是這些,更重要的是我們剝奪了他們獨立生存的能力!我們應讓孩子學會獨立思考,尊重孩子的獨立思維,激發孩子的創新意識。這樣才更有益於他們的生存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