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自立教育:放心,放手(3)(2 / 2)

當媽媽去廚房做飯的時候,同同的爸爸在客廳裏看起了電視。一個人玩的同同看到了桌子上的一把鑰匙,就拿了起來,慢慢地走到門口,學起了媽媽開門的動作。正在這時,媽媽從廚房裏出來了,看到同同在開門,就飛快地把手裏的東西放下,跑到同同的身邊把同同手裏的鑰匙拿了回來。同同當時就哭了,媽媽則邊哄同周邊責怪爸爸。

電視有什麼好看的,讓孩子拿著鑰匙亂跑,萬一摔著了怎麼辦?如果把鑰匙丟了怎麼辦?同同的媽媽生氣地說。

“好了好了,不要吵,我知道錯了還不行啊,今天是孩子的生日,幹嗎要說這些不吉利的話啊!”

原來我兒子是想出去玩啊,那行,吃過飯爸爸帶你出去玩好嗎?要不現在我們就出去轉一圈再回來。說著,同同的爸爸就帶著同同出去了,而媽媽又回到了廚房做飯。

一天,在美國留學的中國學生去一位美國老師家做客,看見老師不滿3歲的孩子拿著一把鑰匙,動作笨拙地想插進鎖孔裏打開臥室的門,可怎麼也打不開。於是這位學生主動過去想幫他一下,卻被老師阻止了。美國老師告訴他說:“讓他自己犯些錯誤吧,琢磨一會兒總能把門打開,這樣他就再也不會忘記這門是怎麼打開的了。”果然,那個小家夥折騰了很長時間後,終於將門打開了,他欣喜地拍起手來。

很多國內父母都會有這樣的疑惑: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往往什麼事情都要搶著去做,但由於他們還小,父母什麼也不會讓他們去做,可是等孩子長大了,能夠洗碗掃地的時候,他卻變懶了,什麼也不願意去做,更有甚者,連自己的作業,比如作文、畫畫什麼的都要讓大人幫忙,自己連腦筋都懶得動。

其實,孩子天生並不是這樣的,他們是積極的、勤快的。他一睜開眼睛就想到處看看,當他能控製自己的動作時,就喜歡到處爬,到處摸,什麼都拿起來咬,大人做什麼,他也模仿著做什麼,當然,因為很多事情他也是第一次做,所以很容易出錯。如果每次嚐試大人都報以厲聲嗬斥“不準”或驚呼“危險”,孩子的好奇心就會在驚呼聲中被錯傷了。久而久之,孩子就學乖了,哪兒也不去碰,哪兒也不去摸,不可以試的,那就不碰、不摸、不試,他認為這樣才是大人眼中的好孩子。

所以,如果你不想讓自己的孩子變得懶惰,想讓他保持自信、積極進取,就應該記住:當孩子作出某種嚐試的時候,隻要不危險、不損害別人利益,不妨加以鼓勵,並且提供機會讓他大膽去嚐試。要讓孩子明白,誰都有失敗的時候。這樣,孩子每次嚐試做一件事情的時候,他得到的都是獎勵而不是嗬斥,他當然會很有自信,樂意一而再再而三地努力去做事情了。

任何孩子都有內在的需要,都想親自動手來滿足自己的這種需要。智慧型的父母,首先要區分孩子的需要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要滿足的是孩子的積極需要,克製孩子的消極需要。其次,當孩子在正確需要的驅動下表現出“我要做”的時候,父母要及時給予鼓勵和讚賞,必要時還應該創造出一定的條件讓孩子親自動手去嚐試,以此來滿足孩子的自身需要。

讓孩子動手,比示範一百次都強。給孩子一把開門的鑰匙,告訴他開門的方法,遠比你替孩子辛辛苦苦開一千遍房門有意義!

授之以漁更重要

有一個15歲的男孩,學習成績很好,但是什麼都不會做。

有一次,這個男孩看到街上有一個小孩自己做手工製品來賣,回家後就嚷嚷著也要去學,說以後也要像那個小孩子一樣自己來掙錢。可是他的父母卻很不屑地說:“學什麼呀,浪費時間,我們又不指望著手工藝品當飯吃,如果想要,我們可以去買很多。你隻要好好學習,別的什麼都不必做,爸媽早就給你存了很多錢,夠你花的了。”

在一個晴朗的星期天上午,美國富翁傑裏帶著3個孩子去修停在沙灘上的小木船。

船板上放著一個大大的工具箱,裏頭擺滿了各種鉗子、剪刀、扳手、榔頭等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