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自立教育:放心,放手(4)(2 / 2)

在一個比較富有的德國家庭,有2個孩子,大的11歲,小的6歲。一天早上,母親把這2個孩子叫起來之後,讓司機將2個孩子送到柏林郊區的生活培訓營去上3天的生活體驗課。

3天之後,保姆和司機去接孩子。

2個孩子艾麗和邁克早早地就等在了大門口。車子一到門口,2個小家夥就迅速地鑽進了車子。

隻見這2個孩子原本粉嘟嘟、圓乎乎的小臉蛋在短短的3天內就縮小了一圈。

保姆給了他們一人一袋餅幹,2個孩子邊吃邊講起了他們這3天的經曆。

“我們一共有80個人參加了這次活動。前兩天每次吃飯之前,每個人必須抽取一張就餐券--如果餐券上寫著15,意味著他屬於占世界總人口15%的富人,可以美美地享受一頓豐盛的大餐;如果餐券上寫著25,他就屬於占世界人口25%的溫飽人群,可以吃到分量還算足夠的米飯、少量的魚和豆子;如果餐券上寫有60,他就代表了占世界人口60%的窮人,隻能吃一點連一點油都沒有的開水煮的土豆。

非常不幸的是,我和邁克竟然抽到了五次‘60’,兩次‘25’,一次15都沒抽到,所以我們這3天連一頓大餐都沒吃到!看著別人吃好東西,自己卻隻能吃那些糟糕的食物,這種滋味真的是太難受了!不過,我們的營長說,這個比例和世界人口的饑餓格局幾乎是一樣的。原來世界上有那麼多吃不飽的窮人!他們真是太可憐了!與他們相比,我們真是幸福多了。

現在我才知道,僅僅是在我們德國,就有80多萬元家可歸的人呢!在全世界,至少還有2億人靠要飯才能活下去--他們平時吃的飯菜還不如我們那天吃的呢!”

艾麗嘰嘰呱呱地一口氣說了上麵那一大段話,剛才還有些發黃的小臉泛起了紅暈。看得出來,經過這番經曆的小家夥很激動。

回到家,艾麗跟媽媽說的第一句話便是:“媽媽,我以後再也不買玩具了,我要把錢省下來捐給那些需要幫助的人。”

邁克也迫不及待地嚷道:“我也是,我也要把錢捐給那些沒飯吃的人!”

國內的很多父母心甘情願為子女充當保姆,難道這樣能培養出孩子的吃苦精神嗎?當然,答案是否定的。

民間有諺:窮人的孩子早當家。窮苦人家的孩子從小就生活在苦難中,環境逼迫他們自強不息,這也就在無形中培養了他們獨立生活的能力和麵對困難的勇氣。

還是俗話說得好: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嚼得苦菜,百事可做。就現在的生活條件而言,吃苦不再是一種為生活所迫的被動行為,而是做人應有的一種優良品質。不要說國家現在還不富裕,能達到小康水平的家庭還不普遍,即使國富民強了,做父母的也沒有理由在子女麵前大擺闊氣。吃苦,仍應作為一種精神來激勵後人。

在德國,許多家長從孩子小的時候就讓他們認識勞動的價值。一些學校為培養學生獨立生存、適應社會的能力,特別規定:學生必須分文不帶,獨立謀生一周方能予以畢業。條件似乎苛刻了些,但卻使學生獲益匪淺,而他們的家長對這項活動更是全力支持,沒有一位學生的父母拖後腿、走後門、搞小動作。德國的青少年不管其家裏多富有,男孩子12歲以後就會給鄰居或自己家裏剪草、送報賺些零用錢,女孩子則做保姆去賺錢。14歲的女孩詹妮每禮拜六要去餐館打工,母親也曾告訴她完全可以在家裏幫媽媽幹活,照樣可領取工資。但詹妮卻認為在家賺自己母親的錢不是本事,她覺得隻有在外麵賺錢才能表示自己有自立的能力。

加拿大的一些父母為了培養孩子在未來社會中生存的本領,從很早就開始訓練孩子獨立生活的能力。在一位工程師的家中,兩個上小學的孩子每天早上要去給各家各戶送報紙,看著孩子興致勃勃地分發報紙,那位當工程師的父親感到很自豪:分報紙是件不容易的事情,很早就得起床,無論刮風下雨都要去送,可孩子們從來都沒有耽誤過。

當今世界,社會的競爭絕不僅僅隻是知識和智能的較量,更多的是意誌和毅力的較量。如果孩子沒有吃苦的精神和能力,是不可能在如此激烈的社會競爭中立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