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有理念也要有方法。但是方法不同於理念,理念可供多數家庭參考,而方法則必須因時、因地、因人而異。
憶苦思甜不如言傳身教
有位母親處心積慮地想讓自己的孩子了解過去的日子是多麼的困難,讓孩子知道如今的幸福是怎麼得來的。於是她花了400元錢買了兩張芭蕾舞劇《白毛女》的票,帶著女兒走進了劇場。等她含著眼淚看完後問女兒的感受,女兒的回答卻令她愕然:“都是白毛女的爸爸害了她,借款還錢是天經地義的,他爸爸為什麼不還呢?再說了,白毛女也真是太傻了,黃世仁有那麼多錢,嫁給他不就過上幸福的日子了嗎,又何必躲到山洞裏去呢?”小女孩的媽媽不由得搖頭感慨。
一個加拿大孩子的父母資助了一個貧窮的孩子。這個生活富裕的孩子把自己的彩色照片寄了過去,信裏寫道:“你也給我寄張彩色照片吧,讓我看看你的臉。”
兩個月的時間很快就過去了,一天,他收到了一張黑白照片,照片上的男孩還半閉著眼,信上這樣寫道:真對不起,我從來沒有照過照片,這次為了給你寄照片,我媽媽積攢了一個月,才攢夠了照一次像的錢,我走了幾十裏路到照相館拍了張像。但真對不起,因為是第一次照相,我不小心閉上了眼睛……孩子看完信後大哭起來:“我怎麼這麼蠢,竟然要他寄照片!”孩子的父母由此也發出了感慨:“讓孩子結交一個苦孩子,就會讓他知道現在的生活是多麼的幸福。”
其實,體驗式教育是處處都存在的。有人問一個孩子:“你的爸爸是幹什麼工作的?”孩子答道:“我的爸爸是打牌的。”原來,這個孩子每次去找他的爸爸,總是看見他的爸爸在單位裏打牌。這樣的爸爸怎麼能讓孩子尊敬呢?相反,假如父母對待工作勤懇認真,那麼,即使不告訴孩子工作多麼辛苦,而隻要帶著孩子上一天班,讓孩子親身感受一下自己一天的工作情況,孩子就會真正地體會到父母工作的不易,自然而然地就會熱愛父母。
但是,國內的一些父母往往注重的是對孩子的言傳,但卻忘了身教。
在西方國家,許多家長一般對孩子都表現得非常冷酷,因為他們從小就讓孩子學會獨立,用中國人的話來說,孩子好像不是自己親生的一樣。其實,有誰不想多疼自己的孩子一點呢?家長做到了,可是孩子會理解嗎?上麵例子中的西方家長用一個窮孩子的例子,讓自己的孩子明白,他現在的生活比起那些窮人來說是多麼的幸福。
其實,讓孩子通過親身的體驗去感覺自己的生活與別人的差距,他才會理解幸福的真正含義,這樣,比天天對他說教的效果要好得多。
既要讓孩子學知識,也要讓孩子親身去體驗,因為體驗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
嚐試一下,你就會發現,體驗式教育遠比說教式教育更能收到神奇的效果。
家庭教育別讓父親走開
多次目睹了夫妻教子觀不一致而引發的家庭戰火,李某決定讓丈夫從對兒子的教育工程中走開,她的理論是,丈夫太忙了,根本就沒有多少時間與兒子相處和交流,也了解不到他的所思所想,如何保證丈夫管得是否得法呢?假如倆人同時參與兒子的教育,必定會出現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局麵。與其把時間浪費在爭執方麵,還不如一人承包兒子的教育,一人負責家庭其他方麵的事務。
小彼得總有霸道頑劣的時候,每逢此時就會提出一些無理要求。不過這隻是在媽媽的麵前這樣,因為媽媽經常寵著他,而爸爸總是因為工作的原因不能和兒子經常在一起。
但是隻要爸爸有時間,一家三口就會開心地開車出去玩。雖然小彼得與父親在一起的時間很少,但他卻很喜歡跟著爸爸做事。因為在他眼裏,爸爸事事都表現得很勇敢、很有辦法,這讓小彼得很佩服。
從上個例子中可以看出,李某堅決不讓丈夫教育自己的兒子有以下理由:在她的朋友、同事圈子內,家庭中男主人隻是孩子的玩伴,不承擔教育義務。
而在美國就不同了,越來越多的父親參與家教,那是現代家庭日益小型化的需要。一項蓋洛普的民意測驗表明,在過去的10年內,美國父母參與家教的時間,已從1984年的每周5小時增加到今天的32小時,並且增加的勢頭強勁。
美國父母認為,現代孩子太需要健全的身心和開朗的個性了。孩子在新的世紀裏能否經受磨煉,養成獨立的人格,或者是在互聯網上大顯身手……這都需要父母在家中擔當某種獨特的角色,並且采用競爭性的強化學習來激發孩子的潛能。
有關專家指出,在家庭教育中注入更多的父親教育作潤滑油,是一件值得慶幸的事情。
父親與孩子相處,應注意以下幾點:
1.應該克服簡單、粗暴的舉動,平時應耐心、細致。
2.不應在孩子麵前吸煙、喝酒,或者作出其他不良行為。
3.孩子做作業的時候,應盡量不翻閱任何的報紙雜誌、看電視、打電話以及動用音響設備等。
西方人認為,父親與母親的教育同樣重要。母親教育子女如何生存,父親教會子女如何感受生活;母親教子女如何拿起,父親則教子女如何放下,父母的教育就像是一輛車的兩個輪子,缺一不可。所以,家庭教育切不可讓父親走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