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如果要讓孩子有賺錢的意識,必須首先讓孩子分清楚消費和投資的區別,讓孩子懂得財富是創造出來的,而不是父母給的,這對孩子的成長是很重要的。
財富是創造出來的。一個人,如果從小就有創造財富的觀念,長大以後才會創造更多的財富;如果從小就覺得錢來得很容易,長大以後還是隻知花錢而不會賺錢。
勞動是最好的賺錢方式
一次,老師發現班上一個7歲的小女孩每天都堅持寫日記,但讓人弄不明白的是,小女孩在每篇日記的後邊,都清晰地標著1.5元、2元等金額。小女孩解釋說,媽媽鼓勵她寫日記,並答應每寫150字以上給1.5元,200字以上給2元。因此,女孩每天寫完一篇日記後,都要數一數自己總共寫了多少字,再換算成錢。如今她已有一筆小小的個人積蓄了。
一個日本的小男孩家境很好,可是父母給他的零用錢卻很少,因為父母總是告訴他,賺錢要靠自己付出勞動,因為他現在不能幹什麼活,所以零花錢自然就少。有一天,媽媽對他說:“兒子,你不是想有更多的零用錢嘛?你可以試試這個辦法。”
“什麼辦法?”小男孩急切地問。
“我們這裏的垃圾箱裏有很多的飲料瓶,你可以撿來賣啊。”
“嗯,媽媽,這個主意不錯。”
從此以後,小男孩就趁著空閑的時間去撿飲料瓶,有時還到鄰居家上門收購。
後來,鄰居幹脆把用完的飲料瓶直接送到他家。
靠著賣飲料瓶子,小男孩兒已經掙了一小筆錢。
中國有一句話叫“再苦不能苦孩子”。在國內,大多數的父母從來都不願意讓孩子做學習以外的任何事情,更別提讓他出去給人打短工了--萬一有個閃失,摔著了、碰著了或磕著了,那怎麼了得!
另外,國內的一些家長有這樣的一種思維定勢。第一,他們認為孩子不用幹活,勞動賺錢是大人們的事情。孩子能幫家裏涮個碗、掃個地什麼的,就算是最好的孩子了。第二,孩子真的在外幹活,那父母的形象就完了。旁人肯定會指著脊梁骨說這孩子的家長心狠。
而在美國就不同了,勞動是謀生的唯一手段,每一個孩子都必須從小學會勞動攢錢。母親的責任當然也不是讓孩子完全依附於她,而是讓孩子獨立。這是因為孩子一旦滿了18歲,都要離開家庭出去打工掙錢,獨立生活。
一般情況下,美國的父母常常都會教育幾歲的孩子學著通過正當手段來獲得收入。有的小孩子幫忙送報可以得到一些報酬,還有洗碗、吸塵、擦玻璃、倒垃圾、割草、洗車、清理車庫、油漆牆壁、修剪花園等。即便家庭經濟比較好,美國人也會鼓勵孩子用自己的雙手去勞動賺錢,讓孩子自己去支付保險費用或部分學習費用以及其他費用。
所以,大多數美國人從小就樹立了經濟獨立、打工掙錢的意識。美國的孩子把找不到打工機會和同父母要錢看成是莫大的恥辱。有些孩子甚至托自己的父母給自己找一些工作,另外還有的父母為了讓孩子以後更有自信心,不惜一切代價為孩子創造受雇機會。
勤勞是幸福的種子,閑散是墮落的禍根,安逸是成長的最大敵人。
對於一般的人而言,孩子的任務就是學習,學習才是他的分內事,所以不應該讓孩子勞動。但是,如果所有的父母都像那個小女孩的媽媽那樣做,隻能是促成孩子拿自己的分內事來掙錢的財富觀,這是一種被扭曲的財富觀。而那個小男孩,自立自強,靠自己的勞動和智慧去掙錢,這才是應該教給孩子的正確的財富觀,這樣的財富觀,必將使孩子終生受益。
零錢也要撿起來
一位父親和7歲的兒子走在路上。突然,兒子看到地上有一枚一角的硬幣,於是彎下腰就去撿。可是,由於這枚硬幣陷在了泥土裏,而且上麵又髒乎乎的,看來是被很多人踩過了,這個小男孩不能一下子撿起來。這位父親看到兒子的舉動後,不耐煩地對兒子說:“走吧,不要撿了,就一角錢,能做什麼。”
聽了父親的話,兒子隻得拍了拍手上的土,去追父親,可臨走,還不忘朝那枚硬幣看了一眼。
在這個小男孩和他的父親走過之後,又有很多的父母帶著孩子從這裏經過,有的孩子看到了要撿卻被父母拉走了,有的孩子看到了卻根本就沒有撿的打算,有的孩子根本就沒有看到。
一個英國父親帶著6歲的兒子在街頭散步。眼尖的兒子看到地上有一個1便士的硬幣。於是便對父親說爸爸:“那兒有個1便士的硬幣。”
“在哪兒?”
順著兒子手指的方向,父親看到了這枚硬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