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來,我們把它撿起來。”
這枚硬幣可能很久沒有被人注意到了,嵌在泥土裏不好拿,父親就讓兒子找了個小石頭,讓他自己把這枚硬幣弄了出來。然後,這位父親又和兒子一起走到一個水龍頭旁邊,看著兒子將這枚硬幣洗幹淨。
“兒子,那裏有一個乞丐,把這枚硬幣送給他吧,因為這不是你的勞動所得。”
“好的,爸爸。”
“老爺爺,這1便士給你。”小男孩高興地把這1便士輕輕地放在了老乞丐的碗裏。
父親在一旁微笑地看著兒子做完這一切,然後拍拍兒子的頭說:“孩子,你做得真棒!”
然後,父子二人又有說有笑地向前走去,一切發生得自自然然。
對於很多父母而言,一角兩角錢根本就不值得撿,看到孩子撿起來,不但不表揚,有的父母甚至讓孩子將撿到的錢再扔掉。有時候,孩子撿到了幾塊或者幾十塊錢的時候,父母的態度就不一樣了,不是要求孩子將撿來的錢交給老師,而是讓孩子據為己有,甚至還誇孩子運氣真好,希望孩子下次揀到更多的錢,無形中助長了孩子不勞而獲的觀念。
而英國、法國等國家的許多孩子在路上看到別人丟的錢,不管數目多少,父母都會耐心地讓孩子撿起來,一般情況下會送給乞丐或者捐贈出去。孩子撿到了一筆數目不小的錢時,父母會和孩子一塊將錢交給老師。並且當孩子撿到錢後,父母會對他們說:“這些錢是你撿到的,不是你靠自己的力氣掙的,所以要把它還給失主或者送給那些需要的人。”
節約意識,是父母生活習慣的一種反應。提倡孩子的勤儉節約意識,不能隻停留在口頭上,而要落實在行動上。
從小培養孩子的節約觀念,讓孩子養成節約的良好習慣,對孩子的成長是至關重要的。古語說:“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節約從孩子抓起,同樣是節約觀念的有備無患。
從小培養孩子的節儉意識
一次,一個朋友和一位6歲的小男孩及他的父母一塊去逛商店。在玩具櫃台前,小男孩一眼就看中了一款很高檔的玩具,但價錢出奇的貴,居然要六百多元。可是沒想到,媽媽看到兒子喜歡,想都不想就給兒子拿了起來。這個朋友有點驚訝地說:“這麼貴的玩具你們也舍得給他買,這可抵得上我半個月的工資了。”萬萬沒想到的是,小男孩的媽媽說:“隻要兒子喜歡,想要什麼就給他買,反正家裏就這麼一個孩子,花點錢不算什麼。”
在父母的影響下,這個小男孩根本不懂得什麼是節儉,也不知道錢來得不易,反正想要什麼就讓父母買給他,稍有不從,就哭個不停。之後,這個朋友就故意試著問他:“告訴叔叔,你買的這個玩具的錢是從哪兒來的?”沒想到,小男孩不假思索地說:“從銀行的提款機上來的。”小男孩的回答令這位朋友感到愕然。
在美國,一對非常年輕的父母經常帶著自己剛上學的女兒去逛街。一天,在一個繁華的街市交叉口,一位老爺爺正在賣報紙。這時,小女孩的父親從口袋裏掏出5美元交給女兒,讓她去買10份報紙。女兒買回報紙,父母跟她商量,按原價把報紙再賣出去,看看是否可以很快賣完。女兒在父母的支持與幫助下,費了不少時間才把10份報紙賣出去。然後,父母讓小女兒去問賣報的老爺爺,一份報紙能賺多少錢。孩子從老爺爺哪裏知道,賣一份報紙隻賺幾美分。她算了一筆賬,花了這麼長時間才能掙幾十美分,而且費了很多口舌。“爸爸媽媽,我以後可不能隨便花錢了,掙錢太不容易了。”父母為孩子有這樣的想法而感到高興。後來,這個女孩變成了一個懂得節儉的孩子。
在國內,大部分的父母常常隻懂得給孩子零花錢,卻不大注意培養孩子的節儉意識,最終出現了一大批花錢大手大腳的孩子。這些孩子根本就體會不到父母掙錢的不易,自然也就不會懂得節約,隻知道自己什麼時間沒錢花了就伸手向父母要,好像父母就是搖錢樹。
而美國的一些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培養孩子的節儉意識,讓孩子養成節約的好習慣。他們會讓孩子自己去打工賺錢,讓孩子自己體會到賺錢是多麼難,從而培養孩子的節儉意識和理財觀念,讓他們懂得錢應該花在那些該花的地方,不能隨便亂花。
所以,對於父母而言,培養孩子的節儉意識,是非常必要的,家長應從以下幾點做起。
1.教育孩子正確認識錢。要讓孩子從小懂得錢是什麼,錢是怎麼來的,應如何正確地對待錢財,不義之財絕不可取。對於一些年齡很小的孩子,父母應聯係實際生活給孩子講解,多引用一些事例;年齡大的孩子,可以跟他們專門討論錢方麵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