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途徑與方式:教育有方法(2)(2 / 3)

“你又跟誰打架了,你就不能安靜幾天,你一天不打架就過不去嗎?”爸爸生氣地教訓著他。

“沒有,是他先說要打我的,所以我就打他了。”王強有點委屈地說。

“你還有理了!不打你,你就不知道自己姓什麼了。”說著,王強的爸爸就想過去打他。

“你們怎麼就不信我呢?如果我不打他,那他就會打我呀!”說著王強跑了出去。而爸爸則在後麵生氣地罵著他。

在美國,家長看到孩子們打架,他們一般會袖手旁觀。一個朋友在美國工作時,他的孩子也曾挨了打,他對孩子這樣說道:“挨打了?打他!”朋友回京探家時,談起孩子們在美國打架的事情,他說:“你應該這樣教育孩子:誰打了你,你就打誰。”“那這樣不就成了打架教唆犯了嗎?不行,絕對不行。”我表示了強烈的反對。可朋友卻說,西方國家的父母遇到孩子打架時,常常在一旁仔細觀察,除了有危險,一般不加製止。事後才找孩子談話,分析打架的得失利弊。如果孩子打了架,隻要事後跟父母說明,那就沒事了。假如孩子打架後沒有告訴自己的父母,即使挨了打,即使有理,同樣也會受到父母的批評與責怪。

中央電視台《實話實說》欄目曾經播出過一期節目,邀請一位韓國青年與他的母親到場,現身說法,談他們的家庭教育。這位姓申的青年談到他父母把他送到了一所美國軍校學習,那所軍校裏有很多問題學生。申先生說他剛到那裏時,美國的學生欺生,歧視他,並且經常無緣無故地打他。之後的日子裏他和他的同學常常打架,最厲害的一次,他的鼻梁都被打斷了。在場的中國聽眾無不愕然,有人問他的母親為何把孩子送到這樣的學校去讀書,他母親回答道:“在這樣的環境裏才可以讓孩子得到鍛煉。”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打架是不可避免的。國內外家長對待打架這種舉動的反應是完全相反的。如果孩子打了架,國內的父母首先會趕快製止,因為中國的教育認為打架不是好孩子。一些家長看到自己的孩子被打,肇事孩子雙方的父母就會身不由己地參戰。事後,被打孩子的家長往往會找到學校評理,要求老師嚴厲懲處打人的孩子。打人一方的家長會認為自己占了便宜,往往沾沾自喜,偷偷在家裏表揚孩子,因為他的孩子沒吃虧。

相反的,美國的一些家長認為打架就要打個痛快,隻要孩子不出事就可以,打架也可以鍛煉孩子,讓他們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去爭取應得的利益,培養麵對複雜社會的能力。

國內的許多家長是以仲裁者、法官的姿態出現,而大部分美國家長則作為導師的姿態出現。國內家庭處理孩子打架的思想基於數千年來孔子“和為貴”的儒家理念,美國家長或是袖手旁觀,或是教唆孩子反打,這是在告訴孩子要維護個人利益,爭得和保障個人的權益不能受到任何傷害。國內家長認為,即使自己委屈也要求和,而美國人認為隻有當個人的權益得到保護和尊重的同時,社會才能更加和諧,人人才能平等。

有些父母經常為自己有一個調皮搗蛋、惹是生非的孩子而煩惱。其實孩子之間發生衝突是正常的事,爭鬥是孩子交往中不可避免的現象,而且孩子之間的爭鬥也是一種經曆。正是在打打鬧鬧中,孩子可學會評判自己與別人的行為,學會全麵考慮自己和對方的需求,學會以適當的方式與人相處,逐步完善處理、協調人際關係的能力,同時也鍛煉了意誌和性格。

麵對孩子的怒氣

某實驗中學的兩名女生張某和王某因一句玩笑話發生爭執,班主任老師批評了她們。王某的母親知道後,竟怒氣衝衝地跑到學校興師問罪。還沒等班主任向她解釋事情的經過和原委,她就大聲嚷起來,全然不顧自己的形象。

上課鈴聲響後,王某的母親仍然糾纏著班主任不放,硬要班主任給她以及孩子賠禮道歉,影響班主任上課長達半個多小時。

咪咪一回到家裏就對媽媽說:“我恨死那個派蒂小姐了,她真是一個差勁的老師!太不公平。”

“發生了什麼事?”媽媽微笑著問咪咪。

咪咪回答道:“她總是當著全班同學的麵拿我的作業開玩笑,說我的作業如何不整潔。今天,她居然把我寫的作業向全班同學展示,將所有潦草、髒亂的地方向同學們指出來。讓我感到自己真是無地自容。我真的恨死她了!”媽媽聽完笑了。

“哦,原來是這樣啊,老師做的也有不對的地方啊。不過咪咪,媽媽問你一個問題,如果有一天,你的朋友來找你,而他是一個又髒又邋遢的孩子,那麼請問你願意和他玩嗎?”

這時咪咪笑著說:“我當然不會和他玩啊,他又髒又邋遢,我想別人也不會和他玩的。”

媽媽依然麵帶微笑地說:“那就對了!既然老師說你的作業不整潔,老師肯定是不喜歡,所以她才會那樣做,我們要給老師一個回應,讓她懂得咪咪的作業其實也是非常棒的,咱們讓她以後再也不會找咪咪的麻煩,好嗎?”

“嗯,太好了,我要讓老師知道其實我的作業也可以很工整的啊。”說完咪咪抱著媽媽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