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一個巴掌拍不響,一旦孩子之間出現一些糾紛的時候,家長應該管教自己家的孩子,這並非是什麼吃虧的事,也不是謙讓,而在於讓孩子認識自己身上存在的錯誤和不足,有利於他們成長進步。即便完全是對方的過錯,也可以和對方家長坐下來協商解決,配合學校解決,學校解決不了的,還可通過法律途徑解決。
如果家長以武力來參與孩子之間的糾紛,無助於孩子和解,反而會激化家長之間的矛盾,使原本孩子們之間的打打鬧鬧,變成大人之間的矛盾了。事情的性質變了,那麼解決問題的難度也就大了。
其實從另一個角度來講,如果家長過分介入孩子們之間的糾紛,時時充當孩子的保護傘,就很容易造成孩子的依賴心理,不利於培養他們直麵糾紛的勇氣和解決糾紛的能力,反而會讓他們變得有恃無恐、肆無忌憚。家長能保護孩子一時,能保護他一世嗎?因此讓孩子自己去麵對糾紛、解決糾紛,在與同伴的吵吵鬧鬧中學會如怎樣與人為善,如何化幹戈為玉帛,才更有利於孩子的性情錘煉和能力的提高。
父母不是孩子的保護傘。當孩子之間發生糾紛的時候,父母最好不要武力參與,更不要使用暴力行為,因為這樣不僅對事情於事無補,還會對糾紛推波助瀾。
當牛奶灑了之後
在電梯裏,一個大約三四歲的小孩子抱著一瓶牛奶,小心翼翼地把嘴湊到瓶口。誰知,由於瓶子太大,手太小,沒有拿穩,瓶口一斜,牛奶就流到了衣服上麵。身邊的媽媽看見了,不是幫孩子把奶瓶拿好,而是生氣地在電梯裏訓斥起孩子來:“你怎麼這麼笨,連牛奶都不會喝,長大還能幹什麼?”被當著眾人訓斥的孩子顯然有點害怕,怯生生地看著媽媽,誰知一不留意瓶子一歪,牛奶全灑到了身上,這位媽媽見狀,一把奪過孩子手中的瓶子說:“怎麼生了你這個笨蛋,越說越灑,真氣死我了……”
在一個瑞士家庭,有一天上午,正在客廳看電視的爸爸忽然聽到廚房裏乒的一聲,似乎是什麼東西摔在地上了。
爸爸跑到廚房一看,隻見高大的冰箱前麵已是一片牛奶汪洋!4歲的小兒子正對著躺在地上的牛奶罐愣神,一副不知所措的樣子,他的衣服和地上都是牛奶。
看到這個場景,爸爸沒有批評兒子把牛奶罐弄倒了,而是誇張地叫道:“哇,我從來沒有見過這麼壯觀的牛奶海洋!難道是有頭奶牛來我們家,擠完牛奶就跑掉了嗎?”說著,還探頭四處看看,好像在找那頭奶牛。
“哦,爸爸,沒有奶牛,是我把牛奶弄灑了,那牛奶現在已經不能喝了!我拿不住它,所以……牛奶罐就摔到地上了,而且還灑到了我身上。”兒子有些傷心,但並不害怕地對爸爸講述剛剛發生的事情。
“哦,親愛的兒子,我建議你下回可不要將牛奶再摔在地上了。記住,一定要請別人幫你倒進浴缸去,這樣你就可以洗個’牛奶浴‘了!”
兒子被爸爸的話逗得笑了起來。
爸爸又接著說道:“既然我們的兒子這樣能幹,那我想榮幸地和他一起清理戰場,好不好?”
“哦,爸爸,我十分願意和您一起把地板清理得幹幹淨淨!”兒子開心地對爸爸說。
爸爸拿來必備的清理工具放在地上後,先拿起幹抹布,讓兒子學著自己的樣子蹲下身,拿著抹布一點一點地清理地板上的牛奶。
在父子的通力合作下,廚房很快就恢複了原狀,變得幹幹淨淨。
事情並沒有到此結束,爸爸摸著兒子可愛的小臉,說:“好了,兒子,接下來,我想,我們得認真地學習一下,怎樣讓牛奶罐乖乖地聽你的話!”
爸爸站起身,拿著空牛奶罐走到水龍頭旁邊,將牛奶罐裏盛滿清水後放進了冰箱,然後對兒子說:“哦親愛的,怎麼才能讓它乖乖地聽話呢?你要仔細看好!必須像爸爸這樣,用雙手一起拿,這樣牛奶罐才會老老實實地聽你的話。然後我們把它平穩地放在這張小桌子上,接下來,再這樣一擰,蓋子就可以輕輕鬆鬆地打開了,你想怎麼喝就怎麼喝,這樣,牛奶就不會打翻在地上了!來,親愛的兒子,你自己來做一次‘實驗’怎麼樣?”
“來吧,你是勇敢的,爸爸支持你!相信你可以做得很好!”
在爸爸鼓勵的眼光中,小男孩學著爸爸剛才的動作,果然他把牛奶罐穩穩地放到了桌子上。
爸爸在一邊對孩子豎起了大拇指。
“不吝於表揚,但要慎於批評”。這句話一直被瑞士的眾多家長信奉,然而國內的父母大多數都十分喜歡走極端--對於自己的孩子所做的一些事情,不是大發脾氣,就是溺愛。
一位著名的心理學家曾說:“當一個錯誤已經發生,覆水難收時,你發再大的脾氣,也都於事無補。大聲責罵小孩,也隻是使小孩更害怕、更恐懼而已,而且憤怒可能會造成更多的錯誤!”孩子造成的錯誤已是既成的事實時,就必須教會他勇敢地麵對並勇敢地承擔,父母千萬不要全權代勞--因為,父母可以照顧孩子一時,但是不可能照顧他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