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途徑與方式:教育有方法(3)(1 / 2)

孩子就是孩子,他們還小,各方麵的能力都不足,難免會有做錯事的時候,難免迷失方向,在這個時候,父母千萬不要一味地責怪孩子,最重要的是幫孩子反省。對於所發生的事情找出錯誤的原因,如何去改正,爭取在下次遇到同樣的事情時,能夠很好地解決。對於多數的瑞士家長來說,在孩子犯錯誤的時候,他們很少會責怪孩子,他們認為那樣除了給孩子造成心理負擔之外,對孩子所犯的錯誤是沒有一點幫助的。孩子想要什麼或是想看什麼,就孩子本身來說是沒有錯誤的,因為孩子有這個需要,任何人都沒有任何理由對孩子的所作所為大加指責。在孩子犯了錯誤的時候,大人隻能根據具體的情況適時適當地對孩子作出合理的解釋與說明,並加以引導,讓孩子知道這件事情的正確做法。

比如,當孩子闖禍的時候,瑞士的父母會說:“你是好孩子,現在來想想,是什麼原因做了這件錯事呢?”

對於一個在考試中沒有考好的孩子,父母會說:“你是個聰明的孩子,這一次為什麼沒有考好呢?我們來找找原因,以後一定能夠趕上去,下次肯定會考好的。”

在這樣明智寬容而通情達理的父母麵前,即便是孩子犯了一個很大的錯誤,一般情況下也不會出現心理問題,並且還會自己恰當地總結教訓,不斷進步。

大多數的瑞士父母是比較明智的,他們能夠幫助孩子巧妙地渡過危機。這些優秀父母所具有的特點是:相信孩子都是好孩子,相信孩子是聰明的,永遠鼓勵孩子,任何時候都不去挖苦和諷刺孩子。

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不犯錯誤的人,何況是孩子。父母需要做的不是大聲嗬斥,而是考慮采取積極的方法,將其犯錯誤過程當中的不利與消極因素轉化為有利的、積極的、合理的因素。

當孩子犯錯的時候,父母不妨與孩子一起談一談做錯事情的原因,分析一下在什麼地方犯了錯誤,並且告訴他正確的做法,鍛煉孩子對自己的行為進行監控與反思,教會孩子在自我修正的過程中逐步走向成熟。

其實,在孩子的內心裏,他一直在不斷地努力把事情做得更好,就算當他弄得最糟的時候也一樣。錯誤與失敗同樣有著一定的積極意義,它可謂是學習的一種必要途徑。要允許孩子在品嚐、感受人生的酸甜苦辣中逐漸長大成熟。

孩子摔破了牛奶瓶並沒有什麼可怕的,可怕的是父母往往就因為這樣的小事用不當的言行刺傷了孩子的信心,或者是因此壓製了孩子成長的欲望。

犯錯誤是上帝給每個人的權利,也是每個孩子的權利。正像曾經迷過路的孩子再也不敢忘記回家的路一樣,往往讓孩子犯些錯誤,才能真正地遠離錯誤,使孩子在犯錯中走向成熟,一步步地邁向成功。

給孩子反思的機會

4歲的彬彬在吃飯的時候不小心把碗打破了。媽媽說了他兩句,沒想到他竟大哭大鬧個不停。這下彬彬的媽媽生氣了,她開始不停地數落彬彬,這做得也不對,那做得也不對,直到自己口幹舌燥才停住。可看看彬彬,早就把剛才的事忘了,拿著玩具玩得正高興呢。媽媽歎了口氣,自己怎麼有這樣一個孩子。

一位名叫埃裏的4歲法國小男孩,做錯了事之後,不但不聽媽媽的好言相勸,反而大發脾氣,將玩具摔在地上,並且躺在地上號啕大哭。

麵對兒子的這種行為,埃裏的媽媽沒有大聲地訓斥他,也沒有向他遷就討好,而是用冷靜的口吻對埃裏說:“請你自己好好想一想,這種行為對不對?想好了找媽媽談談。”說完坐到一邊觀察兒子的反應。

過了不久,埃裏起身走到媽媽跟前,麵帶愧色地對媽媽說:“媽媽,我要做個好孩子,剛才是我不對。”這時,媽媽才親切地抱起埃裏並吻了他一下,告訴埃裏剛才發生的事情錯在哪裏,然後母子倆一同收拾好地上的玩具。

在孩子做了錯事之後,國內的許多家長往往一味地責罵孩子,結果孩子並不知道自己錯在了什麼地方,下次照犯不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