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途徑與方式:教育有方法(3)(2 / 2)

而國外的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不是隨意打罵或盲目遷就,而是留給孩子反思自己錯誤行為的機會,不失為明智之舉。

從心理學的角度上來講,反思能夠淡化由矛盾引起的緊張氣氛,從而削弱雙方在心理上的抗衡,最終使教育起到預期的良好效果。

對於父母來說,在孩子犯錯誤時,讓孩子自己有反思的機會,這並不等於放棄教育。父母可以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個性品質、事情發生的背景等實際情況靈活掌握,注意觀察孩子在事情發生之後的一係列複雜的心理變化以及動作表現,找準一個最恰當的契機,對孩子進行幫助與教育。當孩子確有真誠的認錯態度與改正的表現時,父母要及時地接受孩子的請求,然後與他一起分析究竟錯在哪裏。一般來說,對於年齡較小的孩子,留給他的反思時間千萬不能過長,否則,孩子常常會忘卻先前所發生的事,從而極易造成無所謂的態度,這樣一來,反而會養成一種任性和執拗的壞習慣。

在孩子幼小的心靈中,關於對與錯,他並沒有十分明確的觀念,所以當孩子犯了錯誤之後,父母不要一味地責罵孩子,而應該讓孩子反思一下,讓他自己認識到錯了,然後再告訴他錯在什麼地方。

孩子,等一會兒

這是一個星期天,家中隻有爸爸和4歲的兒子兩個人。

剛開始的時候,爸爸在看書,兒子在玩玩具。

可過了一會兒,兒子覺得一個人玩沒意思,於是就喊道:“爸爸,過來陪我玩。”

爸爸一聽,趕緊把書放下,和兒子一起玩玩具。

玩了一會兒,兒子又說:“爸爸,我要喝酸奶。”

爸爸又趕緊把酸奶拿來。

爸爸被折騰得沒辦法,就說:“爸爸歇會兒,你自己玩。”

可是還沒過5分鍾,兒子又說:“爸爸,我想吃雪糕。”

“家裏沒有,不吃。”爸爸沒好氣地說。

“哇……我就要吃雪糕,你去給我買,要不我一會兒告訴媽媽。”兒子邊哭邊說。

“好好好,別哭了,這就去買。”

5分鍾後,吃著雪糕的兒子一臉笑容,而爸爸卻感到說不出的疲憊。

在一個法國家庭,父親正在書房看書,兒子在客廳命令:“爸爸,給我把彩筆拿下來。”兒子的彩筆放在電視機櫃上,他自己拿不著,所以要請爸爸幫他。麵對這樣的求助指令,爸爸沒有立即過去幫他,而是對他說:“兒子,爸爸現在正忙著,你先等一會兒吧。”然後這位父親就偷偷地觀察兒子--他先是等了一會兒,終於等不及了,就自己搬來了一個小凳子,踩著去拿他的彩筆,因為還是拿不著,於是又對爸爸發出指令:“爸爸,快來幫幫我。”爸爸還是拖著不幫:“再等一小會兒。”兒子已不是被動地等待,而是想盡辦法自己去拿。又過了一會兒,爸爸覺得兒子等的時間已經足夠長了,就走出書房:“好了,爸爸的事情忙完了,現在爸爸幫你拿彩筆。”於是兒子就讓爸爸托著他的小屁股,將彩筆拿了下來,高高興興地畫畫去了。

在國內,很多孩子都是獨生子,幾個大人看一個孩子,無論孩子要什麼,都是有求必應。殊不知,這樣做不是在愛孩子,而是在害孩子。在這種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孩子,性格急躁,缺乏耐心,做事情往往有始無終。

之所以會有這樣的結果,是國內父母教育的原因。

而在日本的許多家庭,孩子到了2歲的時候,父母就教會孩子要懂得等待,2歲之後,就教會孩子學會耐心等待。

在教孩子要有忍耐之心這一點上,父母需要掌握的重點是:不要教孩子消極忍耐,而是教會孩子根據自己的意誌積極忍耐,並在忍耐的過程中主動尋找問題的解決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