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途徑與方式:教育有方法(4)(1 / 2)

孩子長到2歲左右的時候,剛剛意識到自我和他人的不同,剛剛會用“我”來代替自己的名字,這時候,如果處處對他遷就,百依百順,則容易形成他以自我為中心的意識,忽視別人的存在。但是父母並不能因為孩子以自我為中心的意識過於強烈而認為孩子就是自私的,其實孩子的這種行為是正常的,父母不必大驚小怪。

父母經常滿足孩子爭先占優的欲望,將強化孩子的自我中心意識,長大以後,他就會隻知道為自己而不知道為他人著想,這對他的人格建構將造成不利影響,影響他今後的交友,甚至一生的幸福。父母要認真尋找形成的原因,並注意在今後的教養中逐步糾正過來,如把孩子送進托兒所,讓孩子多參與各種各樣的集體遊戲,學會與小夥伴合作共事,分享玩具,懂得遵守遊戲規則,學會耐心等待等。當孩子有些許的進步和改變時,要用讚許的態度鼓勵表揚他,從而讓孩子變得更積極。

學會等待是對孩子耐性的一種磨煉,也是成功的一個必備要素。如果孩子連一分鍾都不願等待,那麼在他的人生旅程中,他會錯過許多的機會。

叛逆的下一代

小倪的母親曾經是一名教師,非常注意孩子的啟蒙教育。女兒從小就聰明漂亮,非常討人喜歡。然而14年來媽媽麵對的卻是調皮、叛逆、變化多端的女兒。上小學的時候,小倪的成績一向很好,常常被各種光環圍繞著。但她升入尖子如林的重點中學時便不再光彩耀眼。一個偶然的機會,小倪接觸了佛學,天天吵著要出家。父母煞費苦心地好不容易把女兒拉回正軌。然而在小倪14歲的一天,小倪的母親突然接到女兒學校領導打來的電話,告訴了她一個駭人的消息:小倪剃光了頭在學校裏晃來晃去。一些同學跟在她後麵看笑話,她還不以為然。小倪在學校的舉動掀起了軒然大波。女兒回來之後,母親劈頭蓋臉地痛罵女兒一頓,然而沒想到女兒不和她爭論,卻躲進自己的房間內,20分鍾後拿出了一篇光頭宣言:“頭發是我自己的,我有權管理我自己的頭發。”這一宣言讓小倪的父母手足無措,隻得采用換位思考的方法讓女兒妥協,同意女兒在以後的時間裏戴帽子。

本以為一切都已風平浪靜,結果沒幾天,女兒的反叛卻升了級。先是給耳朵穿了7個洞,然後瘋狂地購買了一些稀奇古怪的服裝,最後竟然鬧著不去上學。

薩麗是一個5歲的小女孩兒,不知道為什麼,最近她的脾氣有點乖戾,不論是媽媽還是爸爸或者其他人,讓她做什麼她偏不去做,讓她往西她偏向東,一付叛逆的模樣。

看到女兒這種情況,薩麗的父母知道女兒有了這個年齡孩子常有的逆反心理。對此他們並沒有批評女兒,也沒有要求女兒一定要按他們的要求去做。不過他們在想辦法讓女兒慢慢地改正。

薩麗的爸爸媽媽有意識地吩咐幾個孩子去做事情,但薩麗往往不去做。但她的父母並不說她,隻是微笑地看著其他幾個孩子去做,然後對做得好的孩子進行表揚,或者給予一些物質鼓勵。次數多了,小薩麗明白,如果自己總是這樣反對父母,是什麼也得不到的。於是她偶爾開始主動地做一些事情,雖然並不是父母要求的。這個時候,父母就會對她提出表揚,然後對她進行獎勵。

在父母耐心的鼓勵下,小薩麗漸漸地改掉了乖戾的脾氣,叛逆心也一天天地減弱。有時候,她還會搶先去做一些事。

幾年前,有一所小學作了一項對爸爸媽媽哪些地方不滿意的調查,調查結果統計顯示,孩子對爸媽不夠滿意的地方竟有58項之多。比如動不動就亂發脾氣;不了解我的心;要求太嚴,標準太高;不接受我的意見;說話不算數;當我想做自己的事時,他們總不讓;總在罵我的時候誇獎別人等等。

別以為孩子還小,什麼也不懂,其實孩子雖然嘴上不說,但這些不滿意已經深深地埋在了他們的心裏,並且已反映在了行為中。而這些不滿意都可能成為孩子向父母說“不”的理由。

當孩子出現一些問題時,父母習慣從孩子身上找原因,其實產生許多問題的根源就在父母身上。孩子的某些叛逆心理和行為,可能恰恰是家庭教育的弊端所導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