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聽聽孩子的解釋,讓孩子有辯解和申訴的機會,不僅僅是父母賞識孩子的體現,更是孩子應得的基本權利,也是保證孩子身心健康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
一個做老師的朋友,給我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班上有一個叫牛小波的小男孩,矮矮瘦瘦的,特別地調皮。平時,總有一些小朋友告他的狀。“老師,牛小波剛才打我了。”“老師,牛小波剛才把我的橡皮弄壞了。”“老師,牛小波剛才說我的壞話。”不知不覺地,牛小波給我留下了一個很壞的印象:這是一個淘氣搗蛋的孩子。以後每當牛小波和同學們發生爭執時,我潛意識裏總是跳出了一個念頭:這個淘氣鬼又調皮了!
有一天,牛小波和同學們一起看圖書。開始時,他一邊看自己的書,還一邊給旁邊的小朋友講解,和小朋友的關係很融洽。可好景不長,牛小波忽然把旁邊同學的圖書搶了過去,不知道要做什麼,被搶書的同學生氣地對我說:“老師,老師,牛小波搶書!”看到牛小波搶別人的書,我心想:這孩子怎麼這麼調皮啊?本來想大聲喝斥他一頓,可是,轉念一想,先別訓孩子,問清楚孩子要做什麼再說吧。我沒有大聲指責他,而是走到他身邊,很隨意地問他:“你在幹什麼呢?”牛小波說:“他的書壞了,我想幫他補好。”聽了這話,我才恍然大悟。心裏暗暗想,幸虧當時沒有大聲嗬斥這個孩子,而是給了他一個解釋的機會。如果沒有尊重孩子的觀念,沒有給他們解釋的機會,而隻是一味地訓斥孩子,那必然會傷害孩子的自尊。
於是,我鼓勵了牛小波的想法,並幫助他找到了一個正確處理問題的方法,但同時也教育他:上課的時候不能影響別人學本領,自己也要認真學本領。他點了點頭。
聽完朋友的故事,我更感覺到,不僅老師,父母更應該學會尊重孩子、凡事給孩子一個解釋的機會,也就是要努力做到不武斷地批評或否定孩子的想法和做法,不簡單粗暴地指責孩子,而是了解事情的來龍去脈,再給予必要的幫助和指導。這才是賞識孩子的表現。
現實生活中常常會有這樣的情況發生:孩子犯了一個小錯,父母單憑自己了解的情況就對孩子的行為作出評價和責備,當孩子申辯和解釋的時候,父母就會火上加氣,心想“你犯了錯還狡辯?”於是,對孩子大喊一聲:“住口!”你能想象孩子這個時候該有多麼委屈嗎?即使事後你因為冤枉了孩子而向他道歉,但對他的傷害仍然無法彌補。
一所教育谘詢機構曾經對兩千名在校學生做了一次問卷調查,調查結果顯示“住口!”兩個字,是孩子們最不願意聽到父母說的話之一。可見,不給孩子解釋的機會,對孩子的傷害有多麼地嚴重。
經常被喝令“住口”、“你不用解釋”的孩子,漸漸放棄了為自己辯解的權利。他們背負著很多的委屈,一個人默默承受,而這樣的負擔可能會造成嚴重的心理問題。
不給孩子解釋的機會,就粗暴地指責孩子,不僅會讓孩子對父母產生不信任感,甚至會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導致父母不喜歡什麼,孩子偏要去做什麼,跟父母對著幹。這樣的孩子怎能積極主動地學習呢?
所以,多聽聽孩子的解釋,讓孩子有辯解和申訴的機會,不僅僅是父母賞識孩子的體現,更是孩子應得的基本權利,也是保證孩子身心健康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
當父母認為孩子做錯了事情,不要急於作出判斷和下結論,而要首先傾聽孩子的解釋。你可以說:“孩子,先說說當時的情況吧。”賞識孩子,任何時候都要給孩子一個解釋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