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古老的民間故事:從前有一個小和尚,在師傅的指導下學剃度。他將一隻大葫蘆掛在門前,每天磨亮剃刀,在葫蘆上麵練習。他學得很認真,但有一個毛病,就是每次練完剃度,就順手把剃刀往葫蘆上一插。師傅看到後批評說:“做事不要這樣莽撞。你應該把剃刀收起來,放在一個地方。”小和尚不以為然地說:“沒關係。這不是方便嘛,下次練習不用再找刀了。”不管師傅怎麼說,小和尚就是改不掉這個壞毛病。
學習結束後,小和尚正式開始為和尚們剃度。然而,當他剃完發後,由於習慣的驅使,仍然把刀往腦袋上一插……
的確,習慣一旦養成,是很難改變的。因為,人的行為有時是無意識的,在無意識的狀態下,一切舉止按習慣方式進行。比如,你一旦養成早上起床刷牙的習慣,不管你自覺不自覺,以後一起床就會拿起自己的牙刷、牙膏;如果你養成說髒話的習慣,就會在任何場合下不自覺地說出來。上麵這個故事再一次說明,養成好習慣會使人終身受益,而一旦養成壞習慣,就會害人害己。
習慣對於一個人的成長和發展是非常重要的。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說:“播下一個行動,收獲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獲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獲一種命運。”也就是說,習慣是可以決定一個人的命運的。你能不能擔重任、會不會辦事、能力如何,這些都有可能跟你的習慣有關。我國著名的教育家葉聖陶曾深刻指出:“什麼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的習慣。習慣和興趣一樣,都是最好的老師。”
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做父母的責無旁貸。因為孩子呱呱墜地,最先接觸的就是父母,父母理所當然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孩子們正是在父母的關懷和教育下,才開始認識自然、認識社會的;特別是孩子最初的良好習性的養成,都是家長教育的結果。
那麼,作為家長,如何才能有效地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呢?
一、營造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圍
家庭文化體現在家庭成員的價值趨向、道德品格、情感誌趣和生活方式中,也體現在家庭環境建設和衣、食、住、行中。家庭文化對人的習慣的影響是全方位的。同其他文化相比,其親和力、感染力更強,對人的習慣的影響也最早、最持久。因此,習慣更容易在家庭中“遺傳”。在家庭文化環境中,重要的是父母的所做所為。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強,在家庭中,父母是孩子的榜樣。父母的言談舉止,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一位家長說:對孩子的教育可以簡單到“從自身做起”這樣一句話。
二、好習慣要從小養成
1988年1月18日至21日,75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在巴黎聚會,以“21世紀的希望和威脅”為主題,就人類麵臨的重大問題進行研討。會議期間,有人問一位諾貝爾獎獲得者:“您在哪所大學、哪個實驗室學到了您認為最主要的東西呢?”
這位白發蒼蒼的獲獎者回答:“是在幼兒園。”
提問者愣住了,又問:“您在幼兒園學到些什麼呢?”
科學家耐心地回答:“把自己的東西分一半給小夥伴們;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拿;東西要放整齊;吃飯前要洗手;做錯了事情要表示歉意;午飯後要休息;要仔細觀察周圍的大自然。從根本上說,我學到的全部東西就是這些。”
這說明,從小養成的良好習慣會伴隨人的一生,時時處處都在起作用。正如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所說:“三歲決定人的一生。”
在生長、發育期,孩子的可塑性最大,最容易受引導。孩子的學前階段是習慣和性格初步形成的時期,雖然還沒有定型,但卻是他們未來習慣和性格形成和發展的基礎。一個人幼時所受的教育和所處的環境會對他的人生產生重大影響。自然,好習慣最好也要從小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