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從小培養孩子的好習慣(2 / 2)

有研究表明,3~12歲是孩子形成良好習慣的關鍵期。這個階段的孩子認識和活動範圍逐漸擴大,求知和學習技能的欲望強烈,容易接受成人對其行為的訓練。12歲後,特別是18歲以後,孩子已形成許多習慣,有舊習慣阻撓,新習慣要紮下根來就困難多了。

三、要從小事抓起

培養孩子的好習慣,其實也就是培養孩子的人格,家長對此不能急於求成,需要從點滴小事抓起。比如,培養孩子做事有始有終的習慣是很重要的。一般小孩子做事情,開始時憑熱情,做得挺好,但最後往往不了了之。這時,家長應引導孩子把事情做完。孩子在生活中會遇到很多小事,家長應教育孩子自始至終認真地完成每一次的作業、家長交代的每一件家務事、為同學做的每一件事……這些都要認真地從頭到尾把它做完。培養孩子做到這一點,孩子長大後才會遇到困難了,想辦法克服困難;順利的時候,也不會盲目的高興。

四、從“第一次”抓起

孩子從生下來,到長大成人,這中間要遇到無數個“第一次”:第一次啼哭、第一次說話、第一次自己吃飯、第一次穿衣服、第一次坐汽車、第一次上學……在這些第一次中,孩子逐漸走進社會。這些第一次擺在他們麵前的各式各樣的事物,使他們覺得陌生而好奇;同時,所遇到的各種困惑和疑慮,都需要父母來幫助、誘導與解答。而這些第一次灌輸的觀念和認識,會給他們留下極其深刻的、乃至是終生的印象與影響。例如,孩子第一次把廢棄物隨意丟在路上,你及時提醒,讓他一定要把垃圾扔進垃圾箱,並積極幫助孩子找到垃圾箱,或將廢棄物暫時保存起來,再找垃圾箱扔進去。你這樣認真地做了,相信孩子會從此認識到“不能隨便丟垃圾”的道理,並在生活中遵守。如果你對孩子第一次丟垃圾的行為不予幹預,甚至自己也隨意丟垃圾,那麼孩子是不會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的。

五、提出嚴格要求

一般來說,幼兒園裏的孩子能夠很快養成不挑食、把東西放回原處、準時睡覺等好的行為習慣,是因為幼兒園有較為嚴格的規範,有良好的激勵機製。不過,有時孩子在學校養成的習慣到了家裏就“忘”了,這其中的原因,除了孩子剛培養起來的習慣具有不穩定的特點外,主要還在於家長沒有製定嚴格的規範和要求。即使有些規定,但由於父母對子女溺愛、嬌寵心理的作用,規定往往難以執行,而某項規定一旦破例,便會前功盡棄,良好的習慣再也難以形成了。要培養孩子的良好行為習慣,製止和消除不良行為,父母還必須適當地運用表揚與批評、肯定與否定、獎勵與處罰等強化手段。強化是孩子行為塑造的重要心理機製。例如,孩子做了好事,受到他人的讚揚而繼續做好事,“做好事”這種行為的增強是由於“他人讚揚”起了強化作用。

六、在實踐中培養

習慣教育不僅是知識的傳授,還要躬行實踐。隻有不斷地將社會要求、標準轉化為個人的需要、準則,並用來支配自己的行動,才能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如果隻注重說理教育而忽視實踐,良好的習慣是不會真正形成的。英國有句諺語:“行動養成習慣,習慣形成性格,性格決定命運”,說的就是:要形成好習慣,貴在行動!

七、始終如一不動搖

為了培養孩子的好習慣,必須始終不渝地堅持下去,直到新習慣在孩子身上根深蒂固。形成良好的習慣是很不容易的,在形成過程中,常常有相反力量在作祟。如拾金不昧等,隻要私心雜念有一回奪去了孩子對好品德的追求,重新做起來就會變得困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