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何是一位品學兼優的好學生,從小學到初中的考試,從來都不會掉出前十名,受到老師、家長的喜歡。然而,就在他剛滿15歲的那天,由於在英語課堂上考口語時背錯了單詞,被老師口頭批評了一下,並罰他抄單詞,他便留下一張紙條:“其實我已經好努力地去學習,但是老師說我不認真。我知道我成績不好會令父母不高興。請爸媽不要傷心,我很辛苦很辛苦,其實我也很難過離開你們。其實我非常愛你們,很心痛。但是我也會令你們不開心。再見了,爸爸媽媽,再見了,妹妹。”然後跳河自殺了。
如今,像小何這樣的花季少年自殺的現象屢見不鮮,令人唏噓不已。據一份統計資料顯示,在青少年死亡的因素中,排在第一位的是意外事故,排在第二位的就是自殺,而且在所調查的孩子中,有2/3的孩子都有過碰到挫折要自殺的念頭。
孩子動不動就拿生命當賭注,根本不愛惜自己的生命,受到一點挫折就想到去尋死,這不但是對生命的不負責任,也反映出孩子對親情、對社會的淡漠,不把自己和父母親人的存在意義當回事。
教育的重要原則之一就是要使受教育者熱愛生命、熱愛生活、熱愛人生。俗話說,孩子是家庭的全部。在家庭教育中,我們就要將引導孩子正確認識人的生命,培養學生珍惜、尊重、熱愛生命的態度,增強對生活的信心和社會責任感,樹立正確的生命觀,使孩子善待生命、完善人格、健康成長,來作為生命教育的終結目的。
對孩子進行生命觀教育,弄清孩子漠視生命的原因尤為重要。在獨生子女越來越多的今天,孩子不可避免會得到父母的溺愛,而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理和社會競爭壓力的加大又使家長不得不將沉重的學習負擔壓在孩子身上,造成孩子心理上的壓力增加。在這種溺愛加高壓的情況下,孩子的心理十分脆弱,不能受一點委屈和挫折,否則就感覺活著沒意思,認為死是一種輕鬆,這樣的心態,對生命肯定不會有積極的態度,因此漠視生命就很正常了。
日本中小學的課業負擔之重舉世聞名,針對這一現狀,日本教育界提倡一種“餘裕教育”,試圖將學生從應試教育中徹底解放出來,以寓教於樂的方式恢複孩子天真爛漫的本性,讓他們學會如何做人。熱愛生命是“餘裕教育”的重要主題。日本教育專家認為,教育青少年熱愛生命至關重要,它能幫助抵製邪教的誘惑,同時使人們在挫折麵前變得堅強。
為了讓孩子在熱愛生命中培育健康人格,家長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麵著手,做好教育工作。
一、進行感悟親情教育
某學校曾經搞過一次名為“感悟親情”的活動,要求每個學生必須時刻攜帶一個生雞蛋,並要保證一周內雞蛋不丟失、不破損。一個學生護蛋最後一天在日記中這樣寫道:我要對蛋寶寶負責,讓它在我照看的日子裏“健康、快樂”。有時,想想爸爸媽媽把我——一個7斤重、53厘米大的小毛孩,一把屎一把尿地帶了10年,而我護蛋一周就感到如此艱辛,真是慚愧。
從這個小女生的日記中不難看出,此舉教孩子感悟親情的效果是明顯的。這種體驗式的教育方式更可以讓孩子們感悟到生命和健康的寶貴,家長不妨舉一反三,多進行這樣的教育。
二、教育孩子追求健全的生活
健全的生活應當包括物質的和精神的兩個方麵。但由於現代社會片麵追求物質生活,使精神生活空虛,有的甚至因之而走上犯罪的道路。這種生活的迷失,實際上是對生命的糟蹋、殘害或殺戮。孩子因為年輕,缺少正確的價值觀,一旦有某些誘惑,就會產生錯誤的行為。尤其是,現代社會由於科技的高度發展,在一定的意義上,它也會帶來社會道德的衰落。不少人既缺乏私德,更沒有公德。他們熱衷於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這種損人利己甚至損人不利己的行為,對自己和他人的生命都是一種折磨。這就要我們的家長幫助孩子予以分辨,教育孩子追求健全的生活,學會愛惜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