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徒生11歲時,父親去世了。經母親再三懇求,安徒生進了一家學校。可校長壓根兒就瞧不起這個窮孩子,安徒生氣得再不想進這所學校了。
安徒生氣憤地對母親說:“我要到哥本哈根去學本事。”
母親很支持,說:“去吧,孩子,出去也許能碰上好運氣。”
安徒生的父親在生活如此困窘的情況下,還能陪孩子玩,給孩子講故事,進行心靈的交流,現在的家長又有多大的理由不這樣做呢?
如今,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引起了各方麵的廣泛關注,各種文化場館紛紛為青少年免費開放,各種青少年文化活動中心也在改建、擴建,麵向未成年人的圖書、報刊、音像製品和電子出版物大量出版,打擊“黑網吧”、為青少年上網保駕護航的工作也大張旗鼓地展開……
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應該得到家長的有力配合。家長要轉變教子觀念,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注重自身良好心理素質的養成,營造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環境,以家長的理想、追求、品格和行為影響孩子;不論采取何種教育方式,都不可能單純靠孩子自己的主觀培養,家長和學校同樣有義務加強監督、教育。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家長要注意根據孩子身心發展變化的特點,將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在家庭生活的各個方麵。對不同年齡的孩子提出不同的要求,把“學會認知、學會共同生活、學會做事、學會生存”作為對孩子的終生教育的目標,點點滴滴,持之以恒。
目前,國內教育界推崇的誘導式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種不錯的模式。在具體操作中,家長可以借鑒以下3個步驟。
首先,通過活動創設情景,提出問題。主要目標是讓孩子了解自己的心理水平,也讓家長了解孩子的心理水平。
心理問題就像頭疼、感冒一樣,人人都可能遇到。因此,家長不要把它看得像洪水猛獸那樣可怕。但是,微小的心理問題如果長期存在不加以解決,可能導致心理障礙甚至心理疾病,對孩子學習和生活造成更大的危害。
其次,通過父母和孩子共同分析、思辨,研究如何解決問題,使孩子轉變觀念,在潛移默化中接受行為訓練,從而提高心理素質。
艾克是一名初三學生,兩年前父母離異,艾克隨父親生活。可靠踩三輪車為生的父親忙於工作,整天不在家。艾克每天吃飯都成了問題,學習成績每況愈下,厭學、自卑心理日益嚴重。他變得孤獨、脾氣暴躁,和同學們越來越疏遠。老師了解情況後,多次家訪,請艾克的父親參加“家長學校”的學習,一起分析孩子的心理、研究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同時,老師還找到艾克的母親,動員她關心孩子、給孩子溫暖和信心;讓孩子感到爸爸、媽媽並沒有遺棄他,學校、老師和同學也沒有疏遠他,使他重新鼓起生活的信心。很快,初三的艾克變得性格開朗、團結同學,學習成績直線上升。他的父母也感受到,是老師教他們懂得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是心理健康教育讓孩子找回了失去的信心。
最後,要引導孩子總結經驗,為下次心理教育鋪墊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