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5章 心理正常才能順利成長(1 / 2)

7 如何教出心態好的孩子

孩子健康又順利地成長是父母最大的心願。但是,什麼樣的健康才是真正的健康呢?有的家長認為“沒病沒災”就是健康,而心理健康卻不重視,甚至還不知道這一概念的深刻含義。殊不知,心理健康已逐漸成為現代教育理念中的新焦點。

在一次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學術報告會上,有關專家采訪了20名冒雨接孩子回家的家長。其中沒有一人能夠說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定義和具體操作辦法。一名家長麵對提問居然回答說:“什麼心理、生理的,我的孩子還小,不談這個!”

其實,心理健康教育雖不同知識教育那樣可以立竿見影,但它對成就一個孩子的未來、塑造一個健康的生命,卻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

孩子都有著天真爛漫、無憂無慮的天性,孩子和大人一樣,也需要情感交流和情緒宣泄。可是,一些父母往往忽視了孩子這方麵的需要,剛一放學,父母就催著孩子做作業;一遇假期,父母不是讓孩子放鬆放鬆,而是馬上就給孩子報各種輔導班,不給孩子一點喘息的機會,更不要說經常和孩子一起談天說地、交流感情了。即使孩子有了想和父母交流一下“思想”的願望,有的父母也會說:“小小年紀想那麼多幹什麼?好好學習就行了。”長此以往,處於情感交流“饑餓”狀態中的孩子,就會漸漸“悶”出“心病”來。

不少孩子不但從父母那裏得不到情感上的滿足,也很少有和同齡人交流和溝通的機會。有的父母害怕自己的孩子與別的孩子發生衝突,就不讓自己的孩子與別的孩子一起玩耍。殊不知,衝突和矛盾也是一種情感交流的途徑,能給孩子提供許多直接的人生體驗和情感感受,這是任何教科書都無法傳授的。

安徒生的父親對文學很感興趣,他沒有固定職業,靠補鞋為生,母親是個洗衣婦,家庭非常貧寒。

安徒生住的小城鎮,住著不少貴族地主。他們怕降低了自己的身份,不讓自己的孩子和安徒生這樣的窮孩子一起玩。這些富家子弟有時還欺負安徒生,瞧不起安徒生。父親疼愛自己的兒子,他對安徒生說:“不怕,孩子,有爸爸在,他們不和你玩,爸爸陪你玩。”因此,雖然安徒生經常在外麵受到欺侮,可是一回到家,他就把那些欺侮都忘了。

為了不讓孩子寂寞,爸爸常給安徒生講《一千零一夜》的故事。有時為了調劑一下生活,爸爸會特地給孩子念一段丹麥著名喜劇作家荷爾寶的劇本,和丹麥文的莎士比亞戲劇集中的幾段。這些劇本裏的故事更接近現實生活,內容豐富多彩。

聽了這些故事,安徒生充滿了幻想,他想把這些生動的故事通過人物表演出來,他想當導演,於是,他便把櫥窗上爸爸雕刻的木偶,打扮成劇中人物開始表演,用碎布片給木偶縫製了各種不同身份的小衣服:討飯的窮人、欺壓老百姓的富人和貴族、沒人理睬的窮娃娃等。慢慢地,他在現實生活中開始編起了木偶戲。

為了擴大孩子的精神世界,爸爸媽媽經常領著安徒生到街上觀察那些生意人、手藝人、店員、乞丐、貴族地主等各階層的人,要求孩子研究這些人的生活習慣、快樂和悲哀。安徒生敏銳地看到,有的人裝腔作勢、揮金如土,有的人辛勤勞動,卻得不到溫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