懦弱者,就是生活中的那些膽小怕事的人。他們不是沒有能力、條件和機會,就是因為生性膽怯、畏首畏尾、害怕困難、害怕失敗、害怕受人恥笑。結果,他們的生命就消耗在無休止的猶豫和害怕之中,一事無成,永遠平庸。
許多人也想成功,就是遲遲邁不開通向成功的第一步。他們沉浸在想象中的困難裏,舉棋不定、裹足不前、瞻前顧後。其實,這些困難可能原本並不存在。有時,他們之所以失敗或達不到目標,並不是因為這件事情有多麼困難,而是自己把自己嚇退了。他們善於把問題想得很複雜,在思想中假設了諸多障礙,於是他們變得害怕,不敢嚐試著去追求成功。所以,千萬別讓孩子養成懦弱的性格。
還有過分的關懷也容易造成孩子的軟弱。例如,經常看到一些孩子在上幼兒園或媽媽上班時哭鬧不止。原來,媽媽自己那種戀戀不舍、反複叮嚀和猶豫不定的言行,使孩子知道了“媽媽舍不得與自己分離”。
不適當的表揚造成孩子的軟弱。表揚是對行為的鼓勵和肯定,它起著心理的強化作用。不適當的表揚使孩子的行為向不良方向定型化。早期行為一旦定型,更容易持久,甚至影響終身。
膽怯是普遍存在的。美國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家菲利普·津巴多在對近萬人的調查中發現,大約有40%的人認為自己羞怯、靦腆。膽怯有許多表現形式,如廣場膽怯、社交膽怯、特定情境膽怯、特殊動物膽怯等。
過分膽小的孩子在社交、生活中都會遇到許多麻煩,盡管克服膽怯沒有“靈丹妙藥”,但綜合中外專家的研究來看,克服和減少孩子的膽怯是可能的。
要矯正孩子性格懦弱,家長應力求做到以下幾點:
一、讓孩子走向社會
要改變孩子的懦弱性格,首先必須糾正家長的過分保護或過分嚴格。家長要有意識地把孩子從家庭的小圈子裏解放出來,為孩子創造外出活動及與他人交往的機會,經常帶孩子到公園或其他公共場所去,讓他們接觸外界、走向社會、認識社會、適應社會。家長還應帶他們走親訪友,去各地旅遊,以開闊他們的視野,豐富他們的知識;鼓勵孩子與小朋友們一起遊戲、交往,參加各種文體活動。
二、不要嘲笑和恐嚇孩子
有的孩子比較膽小,父母不要嘲笑孩子,更不要恐嚇孩子,因為嘲笑和恐嚇會強化孩子的膽怯心理,使孩子把膽怯藏在心裏,不敢再在父母麵前表露出來,這樣就容易引發其他的心理問題。膽小的孩子非常害怕別人的評價,如果父母老是訓斥孩子:“真是膽小鬼!”孩子就會在心中形成一個不良的自我概念,即我就是一個膽小鬼。如果父母再對孩子不斷恐嚇,用恐嚇孩子來達到製約孩子的目的,會使孩子越來越膽小。因此,做父母的應該鼓勵孩子說出害怕什麼,讓孩子明白父母是願意幫助他一起解決問題的。
三、鼓勵孩子勇敢麵對陌生人
一些孩子不喜歡多說話,不善於爭辯,尤其在陌生人麵前,或大庭廣眾之中,更是如此。對於這種孩子,家長應多為孩子創造條件,為其提供大膽講話的機會。比如,孩子不敢在生人麵前講話,每當客人來時,家長應讓孩子與客人接觸,並求得客人的配合,讓客人有目的地發問,一回生,二回熟,可逐漸改變孩子的懦弱性格。此外,家長可多為孩子提供獨立思考、表達自己意見的機會。碰到事情,家長應多問孩子:“你看怎麼辦?”如果孩子說得對,家長應大加讚賞,給孩子以鼓勵,使孩子獲得自信和勇氣。如果孩子說得不對,或表達得不確切,也不要責怪孩子,不要讓他感到難為情,應指導孩子,讓他自己思索為何說得不對。這樣,可不斷提高孩子說話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