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製訂一些規則
給孩子訂立規則,要求他持之以恒地執行規則,對於自控力的培養十分有益。暑假開始了,文文和媽媽通過討論簽下暑假規則:每天隻吃一次冷飲;每天看半小時動畫片;做完一門功課,收拾好課本再做另一門功課;晚上9點30分上床;晚上上床後背兩個單詞後熄燈;平時打籃球1小時;自己洗運動服。規則不多,隻有5條,但訂了就堅決執行,不馬虎不遷就,更不允許任性驕橫,為所欲為。兩個月時間,文文進步神速。
家長還可以為孩子製定一些衛生習慣、勞動習慣、家規等行為準則,並利用校規,作為孩子行為的約束,也會收到良好的效果。必須注意的是,這種行為準則不能過度或過於詳細,否則會損害孩子的獨立性。孩子過於“聽話”,不利於他的成長,這樣的孩子往往缺乏創造性和開拓性。父母隻要抓住主要問題就可以了,待孩子慢慢長大後,再注重社會道德規範和社會責任等方麵的教育。
二、幫助孩子學會評價自己的行為
培養孩子良好行為習慣時,成人要堅持說理,要讓孩子知道“要這樣做,不可那樣做”的道理,讓孩子用這些道理來評價判別自己的行為是對還是錯,這樣他就會以此來約束自己不做不該做的事情。比如,已經很晚了,孩子仍坐在電視機前不肯去睡,家長若硬拖他去睡,一定會引起他的對立情緒。這時家長可以耐心地對他說:“今晚睡得太晚了,你明天早上起不來,到幼兒園就會遲到,會影響大家,還會使爸爸媽媽遲到。”成人堅持這麼做,不遷就孩子,又不放棄耐心地說道理,久之就會使孩子漸漸學會評價和判別自己行為的適宜度,增強自我控製力。
三、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
對幼兒自我控製力的培養,最初可以在生活習慣方麵,如要求孩子準時起床、準時就寢,按時飲食,不偏食、挑食等。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對他的自控能力培養著重於社會道德規範和社會責任心等方麵,如要求孩子在集體中要遵守集體規則和紀律,不可隨心所欲地侵犯別人的利益等等。成人如長期堅持一貫的要求,不作無原則的遷就,孩子就會逐步學會控製、約束自己。
四、與孩子共同分享自控的過程
家長可找一件對自己而言需要提高自控能力的事情,如少喝咖啡、少抽煙等,讓孩子也選擇一件,如不要插嘴等,然後同時學著克製。將自己的想法說出來後,要讓孩子看到作為家長的你是如何戰勝衝動的,比如:“我想買那塊表,但是我們現在正為假期出遊攢錢,所以我就隻好忍痛放棄。”並且,可以經常跟孩子互相檢查對方在控製衝動上做得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