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萬惡之首(1 / 3)

一切事物皆有其本源。俗話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為山九仞,豈一日之功”。任何朝代的興亡隆替都是一段漫長而漸進的過程,我們在考察某種結局性的東西時,往往需要溯流而上,去追尋最初的某個曆史基點,去探究對後世產生深刻影響的某些故人故事。唯有如此,我們才可以清晰地掌握曆史發展脈絡,以及準確地解構我們想要了解的那個對象。

說起東周,就不得不先提到一個著名的曆史人物——周厲王姬胡。下麵我們以熱烈的掌聲歡迎周厲王同誌閃亮登場。周厲王,周夷王之子,出生年月不詳,卒於公元前828年,西周的第十任國家元首,在位37年。

之所以要從周厲王開始講述東周的曆史,是因為西周先前的國君大致維持了政局的穩定,西周的顯著衰落,以及最終被迫遷都洛邑促成東周的建立,都要歸咎於周厲王的“暴*政”。

簡單地給周厲王貼上一個暴*政的標簽,並不確切。事實上,假如我問大家一個問題,周厲王具體殘暴在何處,是窮奢極欲了?是生吃童男童女了?是強搶民婦了?亦或是強搶民男了?大家未必回答得上。

前麵說過,在周厲王任內,西周顯著衰落,但是,西周作為一個取代殷商的新興大國走下神壇,濫觴卻是起於第四任國君周昭王任內。

周昭王執政後期,瘋狂地迷戀上了南征荊楚,一年到頭,不是身在南征的去路上,就是身在南征的歸途上。周昭王十九年,他率六師親征荊楚,結果全軍覆沒,身死漢水。

經年累月的勞師遠征,損耗了周王室的財賦;自國君以下悉數戰死的無情結局,動搖了周王室的尊威,西周的國勢與國運都在這一年受到沉重打擊,並從此進入下行通道。

因此,列祖列宗留給周厲王的家當並不殷實,據《史記?楚世家》載:“當周夷王之時,王室微,諸侯或不朝,相伐”。

顯然,對於周厲王來說,要麼熟視無睹,消極沉淪,任政局繼續惡化到萬劫不複的地步;要麼銳意革新,舉利除弊,挽狂瀾於未興,扶大廈於將傾。

我認為,周厲王應當是背負著一份沉甸甸的榮譽感與責任感走上最高領導崗位的。

周王朝存在的症結主要有兩個,一是地方政權蠢蠢欲動,周先王製定的典章製度逐漸失去了對他們的約束力;二是中央政府經濟蕭條,國庫空虛。

周厲王的應對措施也可以大致歸納為兩條,一是任命虢公長父(西虢國國君。西虢國是周文王異母弟虢仲的封國,初封地在渭河平原,後隨周王室東遷而轉徙至洛邑西側的陝地,地跨黃河兩岸,河北稱為北虢,河南稱為南虢,實為一國)擔任周王庭的卿士(即執政官,西周時部分諸侯國國君會兼任中央政府的官職。有時朝廷重臣也可以籠統地稱為卿士)來主管軍事工作,二是起用榮夷公(榮國國君)擔任卿士來主管經濟工作。

那麼,作為被周厲王寄予厚望的改革先鋒,虢公長父和榮夷公是否交出了令人滿意的成績單呢?

先看虢公長父。當時,周王朝的心腹大患是四方少數民族的不斷反叛和侵擾,例如原本盤踞在淮河流域的淮夷,一度逼近到洛邑附近,給中央政府造成了巨大的威脅。虢公長父鎮壓四夷的戰果如何,古籍中鮮有直觀的答案,但是《史記?楚世家》裏有一則記載可以為我們提供尋覓答案的線索。

它是這樣說的,“(周夷王時期,楚國君主)熊渠曰:‘我蠻夷也,不與中國之號諡。’乃立其長子康為句亶王,中子紅為鄂王,少子執疵為越章王,皆在江上楚蠻之地。及周厲王之時,暴虐,熊渠畏其伐楚,亦去其王。”

西周時,天下諸侯分為公、侯、伯、子、男五等,楚國原本是周王室分封的子爵國,經過幾代人的努力實現了後發趕超,就綜合實力而言,已不容小覷。至周夷王時,中央政府孱弱,所以楚君熊渠有了非分之想,說我不想按照你們中央政府的標準來確定名號與爵位了,我要單獨執行一套標準,接著就把他的三個兒子都封為王,儼然他熊渠比周夷王還高一個檔次。

對於熊渠的離經叛道,周夷王自然是極度氣惱,可由於中央政權疲軟,一時也找不到收拾熊渠的好辦法。不意到了周厲王執政時,膽大妄為的熊渠竟然會因為害怕中央政府的征伐,而主動去除其三個兒子的王號。可見,虢公長父的工作不說成績斐然,至少還是有所建樹的。

再看榮夷公。榮夷公推行了一項名為“專利”的經濟政策。專利是什麼?它又有何功效?要搞清楚這些問題,必須從當時的經濟背景說起。

以周王庭直轄的王畿為例。周天子把田地和一部分山川林澤賜給臣子作為采邑,其中田地的產出要按照一定比例向中央財政上交貢賦,而山川林澤的產出則完全歸采邑主所有。采邑之外的另一部分山川林澤,仍然沿用原始社會的習俗留作公用,任何人均可以進去采集和漁獵。

這種雙軌製起初運行得不錯,但後來卻步履維艱。究其原因,隨著分封的深入,越來越多的土地資源成為私人采邑,也就是說周王室直接控製的土地資源越來越少。同時,由於井田製越來越不適應經濟社會的發展,單位田地的產出效率越來越低。再加上諸侯不朝以及軍費開支龐大等因素,中央財政的收入因之日漸萎縮,至周夷王末期已變得格外突出。

所以,榮夷公的改革思路是,提高中央政府所直接掌控的土地資源的數量以振興經濟。專利政策的目標就是把山川林澤全部收歸國家專營(包括屬於私人采邑的,和屬於公共資源的),任何人再想從中謀取產物,就必須向中央財政繳納所得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