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秦的早期發家史(2 / 3)

秦莊公攜兄弟四人,大敗西戎。周宣王遂將西戎過往侵占的土地全部賜給秦莊公,並任命他為西陲大夫,世襲罔替。

秦莊公的長子秦世父,是個血勇之人,他對於祖父秦仲死於戎人之手耿耿於懷,就主動將王位讓給弟弟嬴開(史稱秦襄公),自己常年率兵與西戎作戰。

公元前776年,秦世父被戎人俘虜,但戎人畏懼秦國的報複,非但不敢殺害秦世父,反而隔年就把他放了回去。

對於秦國的異軍突起,擔任周王室司徒的鄭桓公曾與太史伯陽父在公元前773年有過如下對話。鄭桓公問:“薑、嬴其孰興?”伯陽父對曰:“夫國大而有德者近興,齊侯、秦仲、薑、嬴之雋也,且大,其將興乎?”

鄭桓公所謂的薑和嬴,特指齊國和秦國。齊國自薑子牙受封以來,狠抓兩個文明建設,綜合國力全麵均衡發展,一直是周王朝的東方支柱,素為周王室所敬重。

而此時的秦國雖然還處在創業之初,但伯陽父已從秦仲、秦莊公和秦襄公祖孫三代矢誌不渝、奮發圖強的精神麵貌中看到了秦國興盛的希望,所以把秦國與齊國相提並論。

現在大家可以想象,最初作為牧馬人的非子一係,能夠實現如此驚豔的蛻變,必然感念周王室的知遇之恩,進而勉力忠於王事。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秦人專司牧馬,本國應當也擁有當時最為剽悍的戰馬,從而具備不容小覷的軍事實力,能夠正麵抗衡犬戎的騎兵。

更為重要的是,秦國在潛意識裏已經不滿足將勢力局限於目前的封地,渴望向東方拓展,而反攻入侵鎬京的犬戎就是證明其實力的絕佳機會。

最後,秦國部署在西周的京畿附近,有能力作出快速反應,若像部署在山東的齊國,強則強矣,除非能提供空降,否則對於帝都的這場變故,隻能是有心無力、鞭長莫及了。

以上這些,是秦國於公元前771年時的大致處境。在此之後,秦國護送周王室東遷洛邑,犬戎漸漸填補空白,占據了關中地區。周王室放棄祖地實屬無奈之舉,內心未嚐不迫切希望能收複失地。

於是周平王授予秦襄公諸侯的正式名分,賜爵為伯,並封以王京舊地,意思就是說,隻要你能把犬戎驅逐出去,關中那塊地就是你的了。

要從遍布渭水流域的戎人中奪取土地,談何容易?但秦襄公仍然無比興奮,因為他拿到了國家頒發的土地經營許可證,獲取了中央政府的政策支持。

至於政策支持有什麼用,同學們參看一下鳳陽小崗村實行土地承包責任製和深圳建立特區的過程就可以知道,那等於就是提供了一個施展抱負的舞台啊!

秦襄公當然不會浪費這麼千載難逢的好機會,於是“備其甲兵,以討西戎”,經過四年的艱苦征戰,“伐戎而至岐”。岐就在關中地區,這裏是周的發祥地,膏壤沃土,戰略位置十分重要,戎人不肯輕易退出,組織力量拚死反撲,並在一次戰役中,殺死了秦襄公。

秦襄公功虧一簣,但其未竟的事業沒有中斷,其子秦文公即位,繼續奮鬥,漸漸肅清戎人,辟地千裏,成為了帝國西部首屈一指的強大諸侯。

諸侯們在崛起,周王室卻在衰落,所以部分強大的諸侯難免躁動不安,希望打破諸侯國之間舊有的勢力劃分,去謀取更大的生存與發展空間。

在這樣的背景下,日有所思的秦文公夢見一條巨大的黃蛇從天而降,隨即變成一個小孩對他說:“上帝令你為白帝,主持西方的祭祀。”

在中國的古文化裏,大地分為東南西北中五個區域,其中西方之主稱為白帝。夢醒之後,秦文公想到自己身為西陲大夫,竟然夢見上帝要封自己為西方之主,這難道不能說明天意所歸、民心所向麼?

於是,他於公元前756年在鄜邑修起一座高台,台上建白帝廟,並用三牢祭天。

祭天並不是一項群眾性運動,不是茶餘飯後誰想祭就能祭的。在周代,祭天是天子的專屬行為,有一套完整的規程和繁雜的儀式,因為一般於冬至日開始在國都的南郊舉行,所以也稱為郊祀或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