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是世界上最大的煩惱。年輕的時候,有意無意喜歡裝文藝範,囫圇看了幾本現代文學家的書,就以為自己掌握了人生的真諦,以至於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我都堅信,婚姻的全部煩惱在於,外麵的人愁著怎麼進去,而進去了的人又愁著怎麼出來。
後來見聞日廣,才察覺槐聚先生的名言雖然觀點獨到、措辭精辟,但實不足以凸顯世間具象的光怪陸離。
譬如公元2008年歲末,因為一起轟動整個華人世界的娛樂事件,使得“新陳代謝”這個成語被賦予了新的內涵。
這起事件及其後續發展就告訴了我們,在數碼科技日漸普及的年代,配偶過往的經曆倘若不怎麼清白,而且又喜歡做“日”記,同時與舊愛的感情還纏綿不絕,那麼與他(或她)的婚姻就是一個令人生不如死的錯誤選擇。
類似的煩惱不勝枚舉,接下來所要講述的這段婚姻,就與公元2008年的賀歲片有異曲同工之妙,也是一個悲情的男人,忽然發現了自己老婆的隱秘情事。
中國有句俗語,說皇帝的女兒不愁嫁,我看此話也不盡然。像齊僖公的小女文薑,作為一個金枝玉葉的大國公主,她的婚姻生活就遠沒有我們想象的那樣恬靜和美。
在敘述文薑的婚姻問題前,老師想先花點筆墨介紹一下春秋時期給人命名的規則,這些文字可能看起來與婚姻的主題無關,但在幫助同學們增進對本文某些細節的閱讀理解方麵不無裨益。
給人命名,就是我們常說的取名字,它是一門學問,古人不但要取名,還要取姓氏。當然,對於今人來說,這門學問基本上已經簡化為單純對名字的研究,姓氏的確定並不需要耗費心神。
在我們的生活中,絕大多數小孩子隨父姓,少部分隨母姓,還有極個別的既不隨父姓也不隨母姓(話說筆者就見過某張爸爸和某李媽媽預備給自己的孩子取個名字叫王某某,結果公安不給上戶口。公安咋就那麼不懂風情),很是幹淨利落。
取名就要相對複雜一些。
我的父輩那代成長在以鬥爭為綱的環境中,明明窮苦得要死,偏偏還心憂天下,動不動就是保國、衛國、誌軍、抗美,仿佛大家都取了個激情萬丈的名字,就能改天換地,讓世界提前進入共產主義社會。
我的後輩這代沐浴在物質文明的光輝下,取名時格外青睞溫軟的字眼。可或許是老師已經跟不上時代,總覺得倘若給女孩兒安上諸如詩詩、夢夢之類的字眼,還算是貼切了女性的柔美,倘若男孩兒的名取得過於妖嬈,則難免使人望文生義,擔心他們是垮掉的一代。
還有一種取名的思路是劍走偏鋒,語不驚人死不休。比如2012年高考那陣,江西科技師範大學理工學院就招錄了一個姓“操”的男生,名字竟然叫“日本”;南京審計學院的金審學院招錄了一個姓“是”的女生,名字竟然叫“朕”,這樣的名字就頗讓人覺得眼前一亮。
那麼,古人又是如何取名字的呢?這個話題如果展開,那就是一篇博士後論文,所以老師隻能化繁為簡,不揣淺陋地試述幾句。
首先看取姓氏。上古時候人口稀少,大家都是聚族而居,一個部落裏的人都是同一個姓。至於具體姓什麼,往往根據居住地左近的高山大川以及自然地理特征來確定,譬如炎帝生於薑水之畔,所以他的族人都以薑為姓。
後來由於人口繁衍加快,部落所處的區域已經不能提供充足的生活必需品來維持部落所有人的生存。這時隻能像蜂群一樣,將部落裏多餘的人口遷徙到另外的地方——譬如呂地居住,並結成新的部落,仍然沿用薑姓。
現在問題來了,你也姓薑我也姓薑,假使某姬姓部落要找薑姓部落搞搞網友見麵之類的活動,他們該如何區分這兩個薑姓部落呢?
為了解決諸如此類鬧心的問題,古人開始引進氏的概念。氏就是同姓部落為了互相區別而各自為自己部落取的一個特殊代號,譬如居住在呂地的薑姓部落也許就會以呂為氏。
上述說明可以視作取姓氏的早期法則和主要方法,曆夏商而至春秋時,土地和人民都經由分封納入到了周王室的管轄體係之內,對姓氏的確定也成為了體現周王室統治權的重要部分。
在《左傳》隱公八年的記錄中,有一段魯隱公和大夫眾仲關於確定姓氏和諡號的對話。
眾仲說:“天子建德,因生以賜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諸侯以字為諡,因以為族。官有世功,則有官族,邑亦如之。”
意思就是說:天子使有德之人為諸侯,依照他的出生地賜姓,依照他的分封地賜氏。諸侯以字(又叫表字,相當於人的別名。自稱用名,表示謙虛;稱人用字,表示尊敬)作為諡號,他的後人則以諸侯之字為氏。一個人為官且累代有功績,他的後人就以官名為氏。還有以封邑為氏的。
總而言之,姓者,統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別其子孫之所自分。並且氏這個玩意,可以區分貴賤,同一個祖宗分出來的幾撥人裏,唯貴者有氏,賤者卻有名無氏。
姓氏的討論到此為止,下麵看古人如何命名。
在《左傳》桓公六年的記錄中,有一段魯桓公與大夫申繻關於命名的對話。原文太長就不引用了,直接上譯文。
申繻說:“命名的方法分為五種類型,有信、有義、有象、有假、有類。用出生的情況來命名是信,用祥瑞的字眼來命名是義,用相類似的字眼來命名是象,用萬物的名稱來命名是假,用和父親有關的字眼來命名是類。命名不用國名(限於本國)、官職名(限於本國)、山川名(限於本國)、疾病名、牲畜名和器物禮品名。”
按信、義、象、假、類特點來命名的情況老師可以分別例舉一些。
晉國始祖唐叔虞,出生時手上的紋理依稀像個虞字,故名之虞,這就是信。
周文王名之昌,周武王名之發,這就是義。
孔子骨骼奇特,頭頂凹陷,狀如尼丘,故名之丘,這就是象。
宋昭公名杵臼,孔子的兒子名鯉,這就是假。
魯桓公的世子與魯桓公同日出生,故名之同,這就是類。
不用國名、官職、山川、牲畜和器物禮品命名,其根本原因就在於,從周朝開始,中國產生了避諱的文化。
避諱大概就是指,尊長過世後,他的名字在接下來的一段時間內(具體時長視尊長在世時的地位而定)不可用於給其他物事命名,甚至不能使用於任何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