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節
切莫與青春期逆反的孩子較勁
孩子進入青春逆反期,容易和父母、老師“較勁”。他們渴望獨立,不喜歡被幹涉。媽媽應該認識到,孩子的逆反不完全是壞事,隻要多加引導,可以讓孩子終生受益。
家教案例
陳衝現在上初中了,最常對媽媽說的一句話是:“你煩不煩啊,真囉唆!”陳衝現在回家就上網,媽媽本是出於關心,問問他的情況,誰知他一生氣就和媽媽頂嘴。媽媽覺得兒子現在像個火藥桶,動不動就發火。
陳衝好長時間沒和媽媽聊天了,母子倆總在暗暗較勁。媽媽越反對的事,陳衝偏要做。媽媽故意設置了電腦密碼,陳衝想上網必須找媽媽,他很生氣。一氣之下,他跑到網吧玩,不在家上網了。
專家解析
孩子進入青春逆反期,容易“他親”,這個階段,孩子要從兒童向成人過渡,孩子渴望獨立、自由,越是被“權威”反對的事情,越是能激起孩子的興趣。
媽媽要轉變教育方式,如果繼續以專製、強製的方式對待孩子,隻能激發孩子的“抗上”心理。媽媽會發現:壓製越嚴重,孩子的逆反行為越劇烈,種種不良行為一一湧現。媽媽對待青春期的孩子要多觀察、傾聽,要尊重孩子的成熟願望,少幹涉、命令,別把孩子推開。
要成為孩子的“分憂人”,才能真正走近孩子,重新獲得孩子的敬愛。
青春期的孩子更需要媽媽的關愛。孩子的困惑、苦惱都需要媽媽指點迷津。媽媽要讓孩子正確看待成熟的轉變,達到心智的完善、人格的健全,走向真正的成熟。媽媽多給予孩子尊重、平等、愛,就能逐漸化開母子間的“較勁”心理。
青春期是孩子成長的關鍵期,心理教育至關重要。母子間具有融洽、親密的關係,才能給孩子最需要的指點、幫助。
給媽媽的建議
孩子進入青春期,會因為好勝心強、渴望成熟,常做出大膽、違背常規的嚐試。他們喜歡通過否定權威、標新立異的方式來尋找自我,希望社會能承認自己的價值和地位,願意用非常態的言行引人注意。
媽媽要理解孩子的這種心理需求,不否定、嘲弄他們的言行,給予孩子尊重、理解,從而增進親子情誼,讓孩子把媽媽當“知心人”、“分憂者”。
媽媽潛意識認為自己的言行都是對的,是為孩子好。這種思考方式,容易引發孩子的抵觸情緒,媽媽越采取高壓措施,孩子越逆反。
黃遠明上初中時開始住校,一個星期回一次家。媽媽總怕他照顧不好自己,事事對他嚴格要求。黃遠明很抵觸這種方式,他不想被管製。學校附近的網吧,最先吸引了他,每天中午、晚上他都要去玩幾個小時。
媽媽有一次悄悄到學校,發現了他的秘密。周末一回家,媽媽就開始審問他。黃遠明死不承認,說媽媽冤枉他。媽媽隻得苦口婆心地勸他別誤了學習。可是,媽媽的話,黃遠明一句也沒聽進去。
孩子進入青春期後,媽媽要尊重孩子的獨立性,把他們當大人看待,不要再拿兒童期說教、管製的方法教育他們,這樣容易引發孩子的抵觸、逆反心理。
青春期的孩子開始注重個人隱私,他們把自己的秘密鎖在相冊裏、日記裏、手機裏。媽媽未經允許千萬別去刺探,這樣會傷害孩子的自尊,惡化母子關係。
劉琳有一個漂亮精致的日記本,她喜歡寫好東西後鎖起來。媽媽看到她話越來越少,和自己越來越疏遠,就萌生了偷看她日記的想法。媽媽留心觀察著,隻要她忘記鎖日記了,媽媽就趁機偷看。
日記表明,劉琳談戀愛了,還是跟一個社會男子,雙方是上網認識的。媽媽看後,嚇了一跳。這天劉琳放學回家,媽媽忍不住向她攤牌了,劉琳氣得大哭了一場。媽媽的勸告她一句也沒聽清,她現在開始“仇恨”媽媽了。
媽媽一定要尊重孩子的隱私。處於青春期的孩子總有各種秘密,這是他們獨立的表現。媽媽侵犯了孩子的隱私,會嚴重傷害他們的自尊,讓問題更難解決。
媽媽總喜歡擔心孩子,事事都要詢問、出謀劃策,而孩子總說媽媽“太煩”。實際上,媽媽確是杞人憂天。孩子希望獲得自主性,媽媽就要信賴他們,相信他們能處理好自己的事情。
陳芳星期天要到同學家去玩,同學家在郊區,媽媽很不放心,出門前不停地叮囑她,車在哪裏坐,有事要打電話,回家別太晚……陳芳真想頂兩句嘴,但她知道這是媽媽擔心自己,對媽媽說:“你放心吧,我已經長大了,會照顧自己了。”
陳芳順利到達同學家後,媽媽的電話也過來了,陳芳笑著說:“我媽可追得真緊啊。”同學也笑著說:“我媽也一樣。”
媽媽隻要給予孩子充分的信賴,孩子也能理解媽媽的良苦用心。孩子的大部分行為都是理智的,隻是渴望獨立,想尋找更多的自由空間,這是孩子長大的表現。媽媽過度的管製,會引起孩子的逆反情緒。
孩子處於青春逆反期,會更加敏感同異性的交往。媽媽不要禁止孩子同異性來往,這樣隻會事與願違,孩子會更叛逆。媽媽要鼓勵孩子健康、正常地同異性交往,這有益於孩子身心的健康發展。
媽媽反對孩子“早戀”,是母子關係僵化的常見原因之一。其實,孩子“早戀”隻能疏導不能禁止。隻要孩子能夠建立正常的兩性交往關係,就能處理好自己的“早戀”問題,不走極端。
◎細節
媽媽是孩子最好的性教育老師
中國青少年的性知識90%來自不良渠道。因為家庭、社會談性色變,導致孩子無法獲得健康、正常的性教育知識,最終影響到孩子的身心健康。
家教案例
陳強現在上初中了,學校開了生理衛生課,這是他每一次接觸性知識。老師清楚地給孩子們講述了性器官、性發育、性衛生及性心理的相關內容,幾堂課下來,陳強終於明白了“性”的基本概念,也消除了自己的許多好奇心。
陳強今年14歲,以前他總有很多疑問和好奇,但是他從不敢問父母。有幾次,他試探地問爸爸,也被爸爸嚴厲拒絕了。這些疑問激起了他的好奇心,他也從同學那裏知道了些隻言片語,但是始終都不透徹。
陳強聽完生理衛生課後,心裏長久積壓的疑問一下子全解開了。
專家解析
孩子的性教育和其他教育一樣,它包括的性的德、智、體、美幾個方麵,核心內容是性知識和性道德的教育,二者相輔相成。
媽媽是和孩子走得最親密的人,孩子年齡適合後,就應該找到適當的機會告訴孩子相關的性知識,打消孩子的好奇心,讓孩子正確認識自己的身心變化,讓孩子能夠身心健康地成長。孩子在11~12歲之間,是進行性教育的最佳時機,此時孩子的身體開始第二性特征發育,心理也有相應變化。
性知識教育是性道德教育的前提。媽媽先要告訴孩子性器官、性發育、性衛生相關的知識,讓孩子正確了解了自己身心的變化,才能更好地建立起性道德,講性衛生。讓孩子學會自愛,是性教育的目的。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時常會提出一些關於性的疑問,媽媽要采用自然、溫和的態度,坦誠回答孩子的疑問,不要欺騙孩子。媽媽自然、果斷、明了的回答,孩子會更容易接受,也不會產生神秘感和好奇心。孩子從媽媽這裏了解到性知識,比從其他渠道獲得的更安全、更健康。
性教育是孩子成長教育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它直接關係到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長。孩子受到良好的性教育,才會尊重異性、愛護異性,也更珍惜自己。
給媽媽的建議
媽媽讓孩子了解“性”的基本概念,消除孩子的好奇心。性的科學知識包括:性的器官、性的發育、性的衛生、性的心理。孩子真正了解了“性”是怎麼回事,也就能破除神秘感和愚昧無知,正確對待自己的身心變化了。
性的知識教育和其他教育一樣,不僅要注意科學性,也要講究思想性,媽媽要從效果出發,合理選擇內容及教育方法。
孩子的性教育過遲和過早都不好,最佳年齡是11~12歲。這時孩子開始第二性特征發育,對性的疑惑也在增加,及時了解有利於孩子身心健康發育。
陳征現在上六年級了,他的個子長得很快。班上出現了男生喜歡女生的現象,他覺得很新奇,他回家告訴了媽媽這些小秘密。媽媽便對他說:“這是你們長大的表現,進入青春期的孩子開始對異性產生好感是很正常的。”
媽媽買了一本專門寫給青春期男孩子看的書送給陳征。裏麵講了這個時期男孩子生理和心理上發生的變化和一些性知識。看完後,陳征對一些自己一直好奇卻又難以啟齒的事終於恍然大悟。他想:上了初中,自己肯定也會對異性產生好感,原來這都是成長中很正常的心理變化。
孩子進入青春發育期後,就需要了解相關的性知識,這樣孩子才能正確、坦然地麵對自己身心的各種變化。媽媽可以采取和孩子聊天的方式,也可以用讓孩子閱讀關於青春期指導類書籍的方式來幫助孩子了解這些知識。
性的道德教育,是精神文明建設的組成部分。孩子進入青春期,了解了相關的性知識後,也要加強性道德教育,避免孩子走上性犯罪的歧途。
陳清上初中了,他喜歡上了班上的一個女生。他一次次給她寫信,都被拒絕,陳清為此很生氣。一次,他在樓梯口堵住女孩,要女孩給一個答複,卻被女生失手推下了樓梯。陳清不敢宣揚,隻能自己去醫務室上藥。
有了這次經曆後,陳清並沒有收斂,時常在班上對喜歡的女生動手動腳,班上的女生都很討厭他。
媽媽知道了這件事情之後,教育陳清說:“孩子,你要學會尊重別人,這是做人最基本的要求和條件。你要將自己的注意力轉移到學習上來,這才是你的本職任務。隻有這樣,今後你才有資格談戀愛。”
在媽媽的教育下,陳清糾正了自己的錯誤觀念,學會了和異性友好相處,學習成績也有了提高。
孩子的性道德,表現在建立正確的兩性相處關係上。孩子要學會珍惜自己、尊重異性、愛護異性,提升自己的意誌和自我控製能力。
孩子進入青春期後,媽媽要教給孩子正確的性衛生知識,保護孩子的身體健康。對於孩子的一些不良衛生習慣要及時糾正。
孩子獲取正確的性衛生知識的主要渠道在於母親。媽媽要在孩子步入青春期後,適時告訴孩子須知的注意事項,讓孩子能夠擁有健康的身體。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會麵臨各種性疑問,媽媽麵對孩子的提問,要做到以下幾點:用自然、溫和的態度坦誠回答,不要欺騙也不要詳細回答;用科學名詞解釋男女生殖器,並告訴孩子不要隨便玩弄;回答時要堅決、果斷、明了,不引申、不聯想;輕描淡寫地回答,不要營造神秘感。
媽媽用自然大方、恰到好處的表情、語言來解答孩子的各種性疑問,能幫孩子樹立正確的性道德觀,了解到正確的性知識,幫孩子解除各種青春期疑惑。
◎細節
教會孩子如何跟異性交往
異性間相互吸引是正常現象,媽媽要教孩子在與異性交往時,不必過於緊張、自責。孩子的心智還不成熟,感情也不穩定,媽媽要教會孩子與異性正常交往。
家教案例
劉萌現在12歲了,她隻要和男性說話就會臉紅。媽媽每次看到女兒麵紅耳赤、拘謹、恐懼的樣子,都很替她著急。
媽媽告訴劉萌,正常的異性友誼對身心的健康發展是很有益處的。因為異性朋友的思想和觀點和同性朋友不同,他們會讓她更多地了解生活和學習,這對她成年之後和男性朋友正常交往也是很有幫助的。
但劉萌好像還是不知道該怎麼和異性朋友交往。媽媽為她買了許多關於這方麵的書,還鼓勵劉萌走進集體,和異性同學一起玩,做遊戲。此外,媽媽為劉萌報了圍棋班。在圍棋班裏,劉萌接觸了很多男同學,他們的思路縝密,反應敏捷,常幫助和指點劉萌。現在的她身邊有了很多不錯的異性朋友。她的性格也有了很大的改善。
專家解析
處於青春期的孩子,容易出現“異性交往障礙”,無法自然地與異性交往,這會阻礙孩子的健康成長,也不利孩子今後建立正確的兩性關係。
孩子在青春期時,心智尚未成熟,容易被情感主導,走入異性交往的誤區。孩子渴望與異性正常交往,卻時常表現得不夠成熟,產生許多尷尬場景。學會與異性正常交往,是青春期孩子最迫切的心願。
媽媽要鼓勵孩子與異性進行正常交往。中國父母常常敏感孩子青春期的異性交往,害怕孩子陷入“早戀”。媽媽常常限製孩子與異性關係親密,不鼓勵孩子結交異性朋友,這種教育方式其實是錯誤的,它不利孩子學會處理兩性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