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需要異性朋友。研究顯示,異性朋友能給孩子帶來如下益處:帶來穩定感和安全感;獲得與他人友好相處的經驗;提升理解力和寬容度;掌握社交技能;提供求愛的經驗;培養誠實的道德觀等。
媽媽鼓勵孩子與異性正常交往,教給孩子各種與異性交往的原則,能夠充分滿足孩子青春期與異性交往的好奇心,釋放性心理能量。
給媽媽的建議
孩子在與異性交往時要樹立健康的交往意識。不必太拘謹,應該像對待同性一樣自然、大方,過分拘謹會令人生厭。孩子在與異性交往時,不宜太隨便,也不宜太冷淡,要避免過分親昵等。
媽媽要告訴孩子,在與人交往時,不要把性別作為是否交往的前提。無論男女都應友好相處,這種方式才是健康的異性交往意識。
孩子與異性交往時,既要尊重對方,又要自尊自重,這樣才能互相關心、愛護。相互挑逗,侮辱異性,這些方式都不是健康的交往方式。
陳賦現在上高一了,班上的女生都不喜歡他。他和女生交往時太隨便,很喜歡把手放在女同學肩上。誰要和他多說兩句話,他馬上就想賣弄自己。
陳賦喜歡上了班上的王怡,他每天一下課就要圍著她轉。班上有同學說王怡的壞話,他就要和別人過不去。王怡也很反感陳賦的言行,因為他,好些女同學都不願意和她做朋友了。陳賦明知王怡厭惡自己,卻絲毫不收斂自己的言行。
媽媽要教育孩子在與異性交往時,自珍自愛、尊重對方,才能被人喜歡。不適宜的言行,會影響孩子的個人形象,也惡化孩子的人際關係。
孩子與異性交往要注意廣交,多采用群體、公開的方式,不宜進行單獨、長期和單一的異性交往。
陳佑琳有一個幹哥哥叫劉凱,他是班上的體育委員。陳佑琳是個文靜、內向的女孩,她平時不愛說話,劉凱對她比較照顧,她對劉凱也非常依賴。
媽媽發現她經常提到劉凱,對他很崇拜,媽媽害怕她走入“早戀”,便鼓勵她多交異性朋友,多和劉凱參加群體、公開活動。陳佑琳聽從了媽媽的建議,和劉凱一起報名參加歌詠比賽。詩歌朗誦是她的強項,一輪比賽下來,她又結識了幾個異性朋友。
媽媽要鼓勵孩子多與異性進行群體、公開的交往,學會和異性交往的正確方式。這樣孩子才能夠更成熟、理智地處理兩性關係。
孩子與異性交往時,媽媽別緊張。現在的獨生子女多,孩子比較寂寞,孩子與異性交往,大多隻是想多一個玩伴,並非是“早戀”。
劉高現在上初一,他每天都和樓下的王語一同玩,兩個人關係特別好,還時常一起做作業。媽媽覺得兩人關係密切,有些擔憂。
有一天,媽媽去學校給劉高送衣服,看到王語和一大群男孩在玩籃球,媽媽一下子放心了。原來,自己太多慮了。現在,劉高和王語在一起說笑、打鬧,媽媽再也不多心了。她覺得孩子長大了,能夠處理好同異性的關係了。
孩子與同齡異性間更容易相互吸引,這種現象很正常。媽媽不要把孩子同異性間的來往,都同“早戀”掛鉤。媽媽太敏感,不利於同孩子溝通。青春期的“早戀”處理不當,是造成親子矛盾、隔閡的重要原因。
孩子多與異性交往益處多。孩子進入青春期後,渴望與異性多接觸,在與異性交往的過程中,能夠掌握兩性交往的技能,獲得穩定的安全感。而且,孩子在與異性相處時會獲得更多的愉悅感。
孩子多與異性交往,能夠提升理解力,讓孩子變得更加寬容大度,自我評價更客觀、更真實,有利於孩子樹立起健康的兩性交往意識。
◎細節
和孩子一起直麵“早戀”
“早戀”是一種青春期朦朧、單純的愛,並不是媽媽所擔心的:孩子在與異性親密接觸。這種似懂非懂的“愛”,成了青春期孩子的最大“煩惱”。
家教案例
陳迅語現在特別愛打扮,一回家準要先對著鏡子擺弄一番。媽媽看到她的發型也是一個月換一次,還時常抹上指甲油、口紅。
有一天,媽媽看到陳迅語和一個頭發染成深紅色的男子勾肩搭背地走著,媽媽嚇了一跳。女兒剛上高二,怎麼和社會人士混在了一起。陳迅語的成績在班裏處於中上等,媽媽希望她努力一下,能夠考上大學。陳迅語表示,她不愛讀書,她喜歡美容、美發。
陳迅語的成績波動很大,媽媽知道戀愛影響了她的學習。看到女兒時而憂鬱、時而興奮、時而煩躁不安,媽媽很替孩子擔心。
專家解析
孩子進入青春期,對異性產生愛慕,社會通常稱之為“早戀”。現在初、高中校園裏,早戀的現象比較普遍。“早戀”具有朦朧性、矛盾性、變異性、差異性的特點。孩子對“早戀”的結局也很不明確,所以懷揣一份真摯的情感時,時常矛盾、痛苦。孩子體味著“早戀”中的愉悅,又懷著深深的隱憂。這些情感刺激,讓孩子處於盲目、衝動、恐懼的衝突中,嚴重影響了孩子的學業和人際交往。
孩子“早戀”的原因主要如下:愛慕對方的儀表、專長、品性;對異性的身體、生活、心理和對自己的態度產生了好奇心;模仿社會上、影視作品裏、書報中的行為;迫於同齡人都有“謠言”“緋聞”的壓力想跟風;學習受挫時尋求心理補償;對父母及社會管束的逆反等。
孩子出現“早戀”,會出現衝動、情緒不穩定、自控力差等現象。這些變化影響了孩子的身體健康,讓孩子易出現消化道病症、低血糖;心理上,孩子麵臨學校、社會、父母的壓力,容易心理失衡,出現各種心理陰影及疾病;學習上,注意力下降,無心學習,成績下降。
“早戀”對青少年的影響較大。媽媽要陪孩子一起來麵對,幫孩子順利度過青春期。
給媽媽的建議
少男少女之間的愛慕屬於隱私。媽媽不要輕易暴露孩子的隱私或采用簡單、粗暴的方式製止孩子“早戀”,這種方式會激化親子矛盾,讓孩子疏遠媽媽,不把媽媽當朋友。媽媽尊重孩子,才能成為孩子的良師益友。
對孩子的“早戀”,媽媽隻要抱持尊重的態度,“早戀”也就不再可怕。人人都會經曆這段青澀的歲月,媽媽正確的引導,能給孩子留下美好的回憶。
媽媽為孩子安排豐富多彩的集體活動,如各種校外旅遊、聯誼、公益活動,能夠幫孩子建立起健康正常的兩性交往關係。
夏之星是個開朗、活躍的女孩,媽媽鼓勵她多參與群體活動,所以她的業餘生活很豐富。她是班裏的“大名人”,參加了校詩歌朗誦大賽、校女子籃球、排球隊,還利用周末和同學宣傳“環境保護”“艾滋病防治”等公益活動。夏之星和男同學交往時大方得體,大家也很喜歡和她做朋友。她也有青春的苦惱,但是她在業餘興趣和異性朋友的幫助下,能夠很快調整好自己的心態,學習從未受過影響。
孩子對異性產生愛慕很正常。豐富的課餘生活,能幫助孩子發泄充沛的精力,轉移興趣點,讓孩子的“早戀”情感適當轉移、減弱。
孩子進入“早戀”期,媽媽更要注重同孩子的關係。媽媽能夠和孩子順暢地交流,就能夠更好地幫孩子解除困惑。如果孩子把媽媽排斥在外,不吐露任何心事,媽媽也就無法理解孩子、幫助孩子。
花琳和媽媽的關係很好,鄰居常常戲稱母女倆像“姐妹”。花琳上初中了,她喜歡上了班上的陳軍。他為人謙和、儒雅,學習、體育都很好。媽媽知道了這件事,要她把陳軍的事多講給媽媽聽,媽媽邊聽也會邊誇獎他的優點。
花琳覺得媽媽很理解自己,她也很依賴媽媽。媽媽指點她,你和陣軍正值求學期,陳軍學習好,你有不懂的可以多請教他。你們應該互相幫助,共同進步。
媽媽容易在孩子的“早戀”問題上,與孩子出現衝突,這樣不利於同孩子交流。媽媽要多與孩子溝通,及時了解孩子的情感動向,做孩子的良師益友。
媽媽要多和孩子的班主任溝通,因為班主任更清楚孩子在學校的動向。孩子出現“早戀”現象,媽媽別難為情,要和老師多溝通,共同配合,幫孩子走出情感誤區。
劉雲浮喜歡上了小米。他整天魂不守舍的,回家也時常無精打采。媽媽跟他的班主任聊天,才知道孩子“早戀”了。原來兒子給小米寫了封情書,被小米當眾撕碎了。劉雲浮學習不錯,就是性格有些內向,這件事對他打擊很大。
媽媽找劉雲浮談話,轉達了老師對他的希望,說媽媽和老師都覺得他是棵好苗子,上重點高中肯定沒問題,現在不要被一時的衝動所困擾,要以學習為重。劉雲浮聽了媽媽的一席話,心情開朗了許多,把重心又放在了學業上,重新在學習中找回了成就感。
孩子更多的時間在學校,“早戀”多發生在初、高中,此時孩子回家時間縮短,媽媽要多和孩子的班主任溝通,一旦孩子出現問題,及時配合老師,給孩子正確的引導。
孩子進入青春期,出現“早戀”,媽媽不要忽視了對孩子的性教育。孩子隻有了解科學的性知識、性衛生、性道德,才能樹立正確的兩性交往觀。媽媽及時告訴孩子有關性、戀愛、婚姻的知識,幫孩子打“早戀”的預防針。
許多年紀尚幼的青少年,由於缺乏性教育,走上了性犯罪的道路,這是悲哀的事情。在孩子青春期階段,媽媽不要忽視了對孩子的關注和引導,要讓孩子健康、安全地度過青春期。
◎細節
尊重隱私,保護孩子的“秘密花園”青春期的孩子都有自己的“秘密花園”,那裏麵盛開著他們青春的喜怒哀樂和酸甜苦辣,他們會小心翼翼地守衛著。而不少不懂得青春期孩子心理特點的媽媽,卻往往用愛的名義來侵犯孩子的這塊隱私空間,給孩子造成傷害,造成孩子與自己越來越深的隔閡。
家教案例
畢麗敏是個15歲的女孩,這幾天,媽媽發現她總是躲在屋裏寫東西,一邊寫一邊偷偷地抿笑,寫完後還要把筆記本鎖到抽屜裏。媽媽懷疑女兒有什麼事情瞞著她,一次畢麗敏上學後,媽媽偷偷地打開她的抽屜,發現日記裏麵寫的幾乎全是女兒對語文老師的愛慕之情。
當天放學後,媽媽把日記本扔在畢麗敏麵前,批評她不把心思用在學習上,還責罵她小小年紀就開始做春夢。畢麗敏小心翼翼隱藏起來的小秘密被媽媽用這樣難聽的語言無情揭穿,又羞又氣,認為媽媽一點都不尊重她,躲在屋裏哭了好幾天,從此變成了一個跟專門媽媽“作對”的孩子。
專家解析
青春期孩子的心靈是脆弱而敏感的,他們會用日記、書信等私密的方式來記錄自己成長過程中所經曆的身體和心理變化。
青春期的孩子喜歡把自己的抽屜上把鎖,是想保護自己的隱私,這是一種正常的心理現象。孩子有自己的隱私是獨立意識的體現,媽媽要尊重孩子的獨立性。
這個階段,媽媽會發現自己與孩子交流方麵的衝突日漸突出。這個階段很多,媽媽也對孩子的擔心,慢慢轉變為不放心和不信任。於是一些媽媽偷聽電話、偷看日記,甚至用跟蹤的辦法“窺探”孩子的生活。
孩子大了,心中自然會有不願告訴他人的秘密。盡管孩子內心世界的秘密有正確的也有錯誤的,但畢竟是孩子走向成熟的表現,也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正常現象。媽媽對此應該予以尊重,千萬不能因為孩子不再像以往那樣和自己說心裏話、有事瞞著自己或給抽屜上鎖而心急、焦慮,更不要采取“偷看”之類的方法。否則,隻會給青春期孩子的心靈蒙上沉重的陰影。因為青春期的孩子本來就敏感、自尊,很難忍受別人的誤解和偏見。媽媽試著去了解他們,與他們溝通、閑聊,加強家庭內部的民主、溫馨氣氛,才是減少孩子對日記本的“感情依賴”,鼓勵孩子與媽媽共享心靈的良好方法。
有自己的隱私是每個孩子成長道路上所必須經曆的一個人生階段。作為孩子,理應有屬於自己的“秘密花園”,他們自己才是花園的主人,不容許有任何人來幹涉,包括自己的媽媽。
媽媽應該尊重孩子的隱私,找到恰當的方式和孩子溝通,幫助孩子順利地度過青春期。
給媽媽的建議
媽媽可以主動跟孩子談談自己在這個年齡時的一些所思所想和曾經曆過的成功和挫折,甚至談一些自己當初的隱私,談自己對目前一些事物的看法和想法,傾聽和征求孩子的意見和建議,使自己成為孩子可以信賴的朋友。建立良好的溝通橋梁後,孩子往往會願意把自己心中的秘密跟媽媽分享,這樣媽媽才能主動地了解和掌握孩子的隱秘狀況,給予必要的成長指點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