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慣點滴
文學對於孩子來說,有著特殊的意義,就好比夜空裏閃耀著的星星,海麵上卷起的浪花,山澗中奔騰的溪流一樣,都是可以激發出生命力的。文學給予孩子的,是精神上的營養和支持,如果失去了文學的陪伴,那麼孩子的成長將會變得乏味而曲折。他們或許會暴躁,或許會悲觀,或許會膚淺,或許會怯懦。
我們不得不承認,孩子天生就是親近文學的。從很小的時候起他們就和文學在一起。睡覺前他們喜歡聽媽媽講的童話,在和小夥伴們玩耍的時候他們能脫口而出的童謠,在翻閱圖畫書時他們自己講述出來的故事,都是孩子和文學親近的結果。不要擔心孩子會沉浸在書籍中變成一個書呆子。恰恰相反,如果孩子不願意親近文學,那他將失去成長過程中最優雅最詩意的部分。他可能沉浸在電腦遊戲裏不可自拔,他可能在外麵大搖大擺揮霍時間,他可能整天都埋頭於題海以至於沒有辦法停下來休息。如此的成長過程難道不是蒼白單薄的嗎?
連在社會底層苦苦掙紮著的少年阿廖沙都向往著文學,何況是我們幸福的孩子們呢?將這扇神秘的大門打開吧,讓文學永遠伴隨著孩子們健康成長。
習慣故事
少年阿廖沙早早就失去了父親。他和母親以及剛生下來的弟弟,跟著外祖母住進了外祖父家。外祖父家一直都充滿了仇恨,因為兩位舅舅一直覬覦著外祖父那點微薄的財產,並為此爭鬥不休。大人們之間的一切都是以仇恨為紐帶的,孩子們也爭先恐後地加入了這個行列。幸虧有了親愛的外祖母的照顧,才使得阿廖沙在這個貧窮的家庭裏有了立錐之地。他喜歡外祖父教他識字,雖然外祖父會經常毒打外孫們;他也喜歡聽大人們給他講故事,雖然這樣的幸福時光並不多。就靠著一點一點認的字和口頭講述的故事,阿廖沙心中埋下了文學的種子,有時候他自己也能隨口編出一些無意義的詩行,或者將這些詩行換一種說法,表現出了最初的創作欲望,可這些隻會讓大人們惱火不已。很快,童年就過去了。隨著母親的去世,阿廖沙不得不提前走入“人間”,到殘酷的社會中謀生。
底層社會的生活異常地殘酷,為了謀生,阿廖沙在作坊裏當過學徒、在輪船上洗過碗碟、在碼頭上搬過貨物、在東家的家裏做過雜役……受盡了種種虐待與壓迫,嚐遍了人間的酸甜苦辣。身體的疲憊並不是最辛苦的,讓他最難以忍受的是,在他周圍的都是一些低俗無禮,鼠目寸光的小市民,他們的人性因為貧窮和生活的壓力已經不知不覺地墮落到了最底層,他們見識淺薄,欺善怕惡,每天幹得最多的事情就是在背後詆毀他人。在這樣的環境裏,阿廖沙渴望著出路和改變,書籍填補了他空虛貧瘠的心靈,幫助他在黑暗中堅定了自己的追求,他也在借閱書籍的過程中認識到了更為高尚的人,在他們的引領下走向一個更為廣闊而自由的天地。
阿廖沙自己也承認,在這段糟糕到了極點的日子裏,是他閱讀的那些書籍、那些文學作品給了他力量,使他了解了更為廣闊的世界。比如說,他在裁縫的妻子那裏借到了書,他知道東家並不願意他讀書,所以他悄悄地藏在廚房裏看。不敢用蠟燭照明,他試著從櫥架上拿了一隻銅鍋子來,用它把月光反映到書上來看,可這根本就行不通。於是他爬到牆角下的凳子上站著,湊近聖像,借著長明燈的光看。不料看得倦了,趴在凳子上睡著了,被東家發現遭來一頓毒打。可是就這樣舊得像秋天落葉一樣黃沉沉的書頁,毫不費力地把他引進了一種不同的境界中。這是一本格拉維埃·德·蒙特潘的小說,描寫著奇異的生活。這本小說寫得非常簡單明白,字行當中好似躲藏著一綹光,明白地照出了善事與惡事,使讀的人熱愛和痛恨,全神貫注地凝視著緊緊糾纏在一起的人們的命運。字裏行間記錄著鬥爭的起伏,使人沉浸在故事情節裏,不僅忘掉了一切,更隨著書裏麵的感情而心潮澎湃。讀這一頁時,沉浸在歡喜的感情中,讀第二頁時,又滿含悲傷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