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慣點滴
現代社會的生活節奏太快了,給孩子們帶來的壓力非常大。學業、生活、家庭等環境的快節奏容易讓孩子產生心理上的問題。有的孩子整天鬱鬱寡歡,有的孩子無論什麼時候都提不起精神,還有的孩子動不動就煩躁不安。他們不願意關注周圍的美好事物,對什麼事情都沒有興趣,他們也不願意和別人打交道,久而久之,他們會對周圍的生活感到厭倦,甚至會覺得生活就是一件很可笑的事情。
可能有的父母會說:“我覺得生活就挺平淡的,既沒有驚喜,也沒有什麼動蕩,生活的美怎麼就能被輕易發現呢?”請不要輕易地下這樣的論斷,這會直接影響到孩子對事物的判斷。要知道,無論我們個人是貧窮還是富裕,生活都會給我們展示多姿多彩的一麵。隻要我們仔細去觀察,用心去體會,生活中那些瑣事,很有可能就蘊含著美好的滋味。每天早上樓下傳來的叫賣聲,路邊偶遇的流浪者,都會是生活送給你的一份神秘的禮物。
對於我們來說,需要改變的不是生活,而是我們個人對於生活的態度,我們需要的不是生活給我們什麼,而是我們要在生活中發現什麼。熱愛生活的孩子不會懼怕遇到的困難和挑戰,懂得享受生活的孩子身心更加健康,了解生活魅力的孩子更容易感到幸福美好。無論父母如何疼惜孩子,他們的生活終究是他們自己的。所以,孩子尤其需要培養出這樣的習慣:學會欣賞生活的美。
習慣故事
在這個社會中,如果要說誰的生活平淡,相信所有人會認為是心靜如水的出家人。出家人其實是我們的一個俗稱,它包括了和尚、尼姑、法師、居士等。他們住在僻靜古老的寺廟裏,遵守著嚴格的清規戒律,每日的生活都是單調地念著經文,重複地做著功課,不願與世俗之人打交道,也鄙視著世俗之人的追求,努力地克製自己欲望和雜念,追求自己內心的平靜與圓滿。這種生活方式在我們眼中完全沒有樂趣可言。可是,在汪曾祺的筆下,卻給我們展現了一個小和尚頗有趣味的生活場景。
在江南的某些地方,和尚與其他行當一樣,都是自由平等的職業人,當一個和尚不僅衣食無憂,還可以攢下一些家底。當地人家在有門路的情況下多會將自己的孩子送到廟裏做一個和尚。明子就是這樣出的家。明子有個學名叫明海。自從決定要當和尚了以後,明子就開始去上學,這個名字就是上學的時候取的。等到認識的字差不多了,明子的舅舅就把明子接到荸薺庵裏,開始學習如何做合格的和尚。
荸薺庵之所以叫庵不叫寺,大概是因為它太小了,不過它所選擇的地勢很好,門前有條河,門外是打穀場,敞敞亮亮的。庵裏雖然比較簡陋,除了幾尊菩薩以外,就是一個天井和幾間廂房,但地鋪的籮底方磚打掃得很幹淨,還有門上的兩幅對聯是給荸薺庵添了些雅味。整個庵裏充滿了生活的氣息。庵裏的人口也不多,荸薺庵的方丈就是明子的舅舅仁山,他愛抽水煙。除此以外,還有一個老師傅終日枯坐念佛,不問世事。而其他兩位師傅也是各有千秋,二師父仁海在俗世是有家眷的,甚至每年還把他老婆接來避暑納涼。三師傅仁渡精明能幹,不但經懺俱通,而且身懷絕技,會“飛鐃”。庵裏算不上香火鼎盛,沒有那麼多法事可做,庵裏的和尚們最大的消遣就是打牌,有時候是師兄弟自己打,有時候也和外麵的人打,偶爾會有輸贏。和尚們的賭咒發誓給荸薺庵添了不少樂趣。荸薺庵的和尚們也吃肉,而且吃肉從不瞞人,甚至過年的時候就在大殿上殺豬,這裏的和尚過著優哉遊哉的神仙日子。
明子的和尚生活很簡單,並沒有那麼多嚴格的清規戒律要遵守。每天起來開門掃地,和在家裏做的事情一樣。然後給庵裏的各位菩薩上香,磕頭,念三聲“南無阿彌陀佛”,敲三聲磬,就算代替庵裏的和尚們做完功課了。然後就是挑水,喂豬,等著舅舅起來教他念經。念經在荸薺庵的和尚們看來並不是追求經文的真諦,也不是心靈的寄托,而是一種對職業的尊重。